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乌托邦队长等您来提问乌托邦队长的微博乌托邦队长的百度知道乌托邦队长的悟空问答
乌托邦队长的知乎乌托邦队长的头条志愿者报名咨询乌托邦队长微信公众号
加入启智报名志愿者义工登记助力志愿之城
查看: 2741|回复: 0

新时期志愿者的价值取向与组织发展原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19 20:37:55 | |阅读模式
新时期志愿者的价值取向与组织发展原则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bmwalter 2006-01-27 15:26

北京中医药大学歧黄爱心社 张少辉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完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巨大进步,有利的推动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活动的蓬勃开展与深入,使高校青年志愿者成为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当今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日新月异,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及各种新思想、新观念的冲击,作为高校德育工作鼓励和倡导的实践形式,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应该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实现志愿精神的可持续发展?怎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公民社会的整合?如何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进一步的作用?这些问题的解决,以不变应万变的根本,在于树立一个正确的志愿活动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或者价值观,是评价事物价值高低的尺度与标准,源于个人的态度。对志愿活动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对待志愿活动的一种正确积极的态度。与其他非正式志愿活动或公益活动不同,志愿者工作的价值不是单纯的经济效益也不是短期的社会效益。评价志愿活动的价值,着眼于远期的社会综合收益。因此,一个正确的志愿活动价值观,是志愿活动的立足点,决定着志愿者的信念、恒心和毅力,决定着志愿精神的长期存在,是志愿活动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也是区别非正式志愿活动的显著特征。志愿活动正确的价值观,对于一个成熟的高校青年志愿者来说,是积极人生态度与求实进取思想观念的高度统一,通过我们的实践,我们认为它应该具备“一个核心两个符合”的特点。
  一个核心,就是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中心。志愿者是指那些具有志愿精神,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关心报酬的人。志愿者所从事的志愿工作是个人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可见,志愿者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不仅仅是本身从事专业的那份责任,还包括促进社会整合,维护正常社会秩序,沟通社会关系的无私服务责任。由于一个国家在人口分布、资源配置及行业分布方面的不均衡,社会保障与福利事业作为保证社会稳定的关键部分,往往处于薄弱环节。而国家对社会保障的支持毕竟是有限的,需要社会劳动资源的再分布。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就在于把个人的生存与全社会的生存融合到一起,着眼于社会这个总体来求得发展,绝不做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一方面立足本质工作,另一方面能把社会发展视为个人发展的前提,把社会责任视为己任,所以主动承担社会劳动资源再分布的责任,但不强调经济资源的重复分布。回顾历史,雷锋精神为什么能在不同国度、不同时代影响和培养几代青年人?其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对任何现存社会的一种责任感,不是单纯的“爱心”、“帮助最需要帮助的人”等形式上的观念。就高校志愿者活动而言,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不仅是青年学生参与志愿工作动机的核心价值观,而且是高校党、团德育工作的重心。我们不应忘记,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志愿活动的现实性,要做到真正的把这种价值取向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我们总结为“两个符合”。一是要符合志愿精神的内涵。志愿精神是一种自愿的,不为报酬和收入而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是公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组织的精髓,它取决于个人对生命价值、社会、人类和人生观的一种积极态度。这种“自愿的、不为报酬和收入”的主动态度,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自信、自尊和自我发展,而是定位于社会的总体需求,为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的“自愿”。因为志愿精神不是个人主义的精神观,它要求个人的自我完善,目的是与其他个体的志愿精神达到高度整合。也就是说,我们的志愿活动价值取向符合集体主义的深刻内涵。否则,所谓的“志愿精神”不过是自我的一相情愿,间接的牟取回报以推动个人发展,进步的精神。这种盲目性将极大程度的危害志愿工作的开展,是每个志愿者都应警惕的“糖衣炮弹”;第二是要符合社会、时代发展的要求及总体价值观。我们生存的时代已经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或“政治挂帅”为主要矛盾,小康社会的发展要求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国家体制的民主化、法制化。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价值观要求把理性的客观实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中国青年志愿活动的价值观必须符合这一特点,尤其是以完善社区工作为目的的高校青年志愿活动,最有价值的社会效益不仅在于促进社区职能的完善,更重要的是带动社区精神文明的提高,包括文化、法制、管理等方面。今天的中国青年志愿精神,是雷锋精神的发展与深化,我们志愿者的价值取向不是形而上学的教条,志愿活动的内容也并非因“善小而不为”,而是提倡更加有秩序,更有实效性。
“一个核心两个符合”是我们在志愿活动中对自身价值观的凝练与总结,它不但是我们理解志愿精神与推动高校青年志愿工作水平纵深发展的根本保证,而且是我们树立志愿组织发展原则的基本依据。
  当前以“三下乡”为代表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活动,是按照“坚持志愿,量力而行,讲求实效,持之以恒”的原则组织起来的。其中,高校青年志愿者是最为活跃,范围最广,活动形式也最为丰富的一个主体,因而新时期高校青年志愿者的组织原则应该更加具体。从我们的价值观出发,我们把志愿者组织发展原则明确为三十二个字:
  一、树立观念,坚持志愿 这是高校志愿组织发展原则的中心内容。正确的价值取向决定正确的志愿精神,只有坚持志愿精神内涵的根本要求才能客观评判志愿者价值取向的正确与否,保证志愿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立足本位,量力而行 量力而行的前提是立足本位,是志愿者对自身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估。作为高校学生,在从事志愿活动的同时,立足本位就是不要忘记自己还是学生,学习为第一要务,参与志愿活动不可盲目牺牲个人时间及精力,而且要意识到在志愿活动中,对一定的社会责任特别是法律责任的承担有一定限度,量力而行是重要的保护原则。就一个高校志愿者社团的整体发展来说,立足本位是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的条件,使志愿工作的开展更具针对性和优势力量。值得注意的是,志愿者团体往往因为着眼于“社会需求”而走出校门,走入社区,却忽视了身边的校园建设。立足本位也是立足校园,高校青年志愿者对小事应该“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讲求实效,交流合作 志愿服务的目的,是推动社会进步,完善社区工作。不同于非正式志愿活动的个人互助,有秩序、有组织的志愿活动是讲求实效的,这是检验志愿服务质量的依据和手段。只懂得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不讲志愿服务质量的观念只会带来无谓的消耗甚至社会负担。目前很多高校的志愿者团体都存在不讲实效的、片面的“奉献”思想。要提高志愿服务水平,除了自我学习,更关键的是通过交流取长补短,通过合作发挥更强的优势。俗话说“抱团打天下”,如果一个社团只知有己,不知有它,就算自己的努力很刻苦,那么他们努力的成绩也会在被别人反对或掣肘之下被抵消。交流与合作既是校内社团间的沟通,也是校际之间的互动。它能整和有效的志愿者资源,使其得到最优化的配置,以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获得最理想的社会效益。
  四、自我完善,持之以恒 在对志愿活动的论述中,虽然不支持以个人目标为中心的志愿精神,但不能否认多数志愿者参与的动机仍是出于个人发展的需要,而这一动机的本质是志愿精神的要求。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完善社区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做到持之以恒,思想上要有志愿精神长期存在的认识,同时不断的进行自我完善,包括社团的自我管理,志愿者认真学习党的政策理论,对社会发展及社会信息保持敏锐的洞察力。思想水平的提高是自我完善的落脚点,是志愿活动创新发展的导航灯。巴尔扎克曾经说:“一个有思想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力量无边的人。”志愿者完善自我,要做到敢思、多思。社会形势瞬息万变,一旦思想方法停滞不前,不能符合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志愿活动的发展会中断,志愿精神会落后。那时,不仅“雷锋叔叔出国了!”,中国青年志愿者自己也“找不着北了”!自我完善的重点在于思想,志愿者的持之以恒就是志愿精神终生的自我完善。
  最后,我们应该看到,中国有序有组织的志愿者活动较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处于一个起步阶段。高校志愿者的活动一定程度上还是自发性的非正式志愿活动,学生参与的动机有一定的盲目性。但是,最新统计表明,中国青年志愿者的人数以达72,400,000人次,大学生占53%左右。这一数字还在增加,志愿者的脚步并不会停歇。中国青年志愿者精神是雷锋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与时俱进”是志愿精神发展应该遵循的规律。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志愿活动价值观,批判的继承志愿者精神,一定能够把志愿活动开展得更加规范、有效,一定能够为公民社会的全面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