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乌托邦队长等您来提问乌托邦队长的微博乌托邦队长的百度知道乌托邦队长的悟空问答
乌托邦队长的知乎乌托邦队长的头条志愿者报名咨询乌托邦队长微信公众号
加入启智报名志愿者义工登记助力志愿之城
查看: 1422|回复: 0

[转帖]深圳慈善黑马——敢为天下先(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4 16:37:30 | |阅读模式
 作者: 赵冠军   来源:公益时报
■ 本报记者 赵冠军
     “好的,没问题!”
  2007年4月6日,吴慧燕在电话中对深圳市电视台主持人董超的“求救”做出了回应。
  身为副主任,吴慧燕担负着一份特殊的工作,既不代表官方、也不代表民间,同时不是企业,而是一个并没有行政框架的特殊机构——深圳市‘关爱行动’组委会办公室。
  当日,董超找吴慧燕,主要是为他所在栏目《第一现场》的采访对象申请医疗救助,吴慧燕同时身兼深圳市民政局发起的“劳务工关爱基金”评审委员。
  “我跟深圳市民政局的刘润华局长很熟悉,有什么难办的事情,都是直接去找他,他很支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吴慧燕直言不讳。
  值得肯定的是,这个“劳务工关爱基金”,只是深圳市民政局为慈善事业与社会形成广泛互动、夯实慈善根基的三大主题项目之一,此外还包括“慈善教育计划”和“为老人服务系列慈善项目”。
  这一点,4月6日下午,本报记者在民政局得到证实。在刘润华局长看来,慈善是一种文化,其成功与否最重要的标准不是筹到多少钱,而是市民对慈善事业的参与程度,所以,深圳市民政局紧紧抓住学生、老人和劳务工这三个群体,慈善事业与社会形成广泛的互动,培养慈善意识,打造慈善城市。
  “慈善事业,首先是一种文化,它最核心的东西不是物质,哪怕我身无分文,我把半口饭分给别人,这就是一种慈善情怀。”在刘润华看来,搞慈善事业,最重要的是建立一种“多点联发”的社会动员机制,让尽可能多的市民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
启动“慈善教育计划”
  3月14日,深圳市民政局和市慈善会在市救助站联合启动“深圳市慈善教育计划”,并挂牌成立了5个“慈善教育基地”。“这些基地已成为深圳市大中小学生奉献爱心的平台,让大中小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慈善活动中培养慈善意识。”市民政局办公室工作人员说。
      5个“慈善教育基地”有4个设在深圳市,包括市慈善会、市救助管理站、市社会福利中心和市社会捐助接收管理服务中心,还有一个设在深圳对口帮扶的河源市社会福利中心,他们结合各自的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慈善活动。
      记者了解到,5个“慈善教育基地”共设有15个慈善活动项目,其中市慈善会设慈善行、慈善一元捐、一元献爱心等3项活动;市救助站开展邀请高中以上学生假期参与护送流浪儿童返乡、鼓励学生向流浪儿童图书室捐赠图书等5项活动;市社会捐助接收管理服务中心则举办爱心捐献(如捐旧文具、书籍、校服),帮助将市民捐赠的物资护送到贫困山区等3项活动;市社会福利中心则举办让家庭参与使孤残儿童重返家庭和社会等4项活动。
  据介绍,慈善教育计划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所有活动都安排在课余和假日举行,学生的捐赠和募捐标准为1元。
  事实上,15项慈善教育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行选择参与。其中,“慈善行”是组织深圳的学生利用节假日到深圳对口帮扶的河源市看望贫困山区的孤寡老人和孤儿,每个参加者可从慈善会得到200元补助,孩子们基本不用承担活动费用即可参加献爱心活动,大大激发了全市学生的慈善热情,培养了慈善意识。
  此外,组织者还邀请高中以上学生参与护送流浪儿童返乡,将市民捐赠的物资护送到贫困山区,鼓励学生向流浪儿童图书室捐赠图书,与孤残儿童一起放风筝等。
  “今年安排200万元用于慈善教育,把深圳110万学生尽量调动起来,用多样化的慈善信息不断激活老师、家长和小孩的慈善意识,形成了一个整体的慈善氛围。”刘润华局长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调动起110万学生,就是调动起同样数量的家庭,那将是一张巨大的慈善之网。
通过老人编制慈善网络
  “做公益慈善事业,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老人,许多人总是想由政府设立服务机构直接为老人提供服务。我认为,要把钱交由老人直接支配,让老人能够自主选择服务机构和服务项目,省去养机构、养人的费用,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老人的需要,更符合公益慈善的理念。”刘润华显得很自信。
      前不久,《深圳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施方案》进行修改,4月13日,向市民征求意见。其中一个重要变化是,自请保姆也可申请居家养老了。公示的方案已经明确注明修改之处。
      记者注意到,重要修改有几项,首先是将补助的高龄老人定义为80岁以上,而原来是85岁,这意味着更多老人可以享受到这一服务,加上60岁以上的低保老人、城市三无老人、生活不能自理老人和重点优抚对象老人,符合条件的老人约占户籍老人的15%,补助标准是每人每月200-500元。
      据介绍,最重要的是,新方案增加了“老人可以用补助款用于聘请保姆”这一条。在审批程序上,领取补助聘请保姆的老人,每季度本人或亲友向户籍所在社区工作站进行申报认定(需携带保姆相关用工证明)。据了解,现行方案规定的居家养老服务只能由各类社会福利机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和社区民间组织提供。
  基于这一变化,新方案把家政服务公司也纳入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老人们享受的服务因此将多样化。此外,方案还增加了“老人自愿申请”的原则。
  “申请的手续简单到身份的一次性确认,一个季度只需到社区工作站核查一次,甚至可以由亲友代劳。既要让老人得到帮助,又要让他们感觉有尊严。尽管为老服务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慈善事业,但完全可以用慈善的理念来做。慈善者,仁慈善良也。”刘润华说。
  “老有所乐计划”资助老人(包括非户籍老人)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社区文体活动,平均每个项目资助一万元,每月资助100个项目。
  “老有所学计划”资助老人(包括非户籍老人)学习,资助社区老年协会,每个协会每年1万元,用于购买供老人阅读的书报,资助老年教育机构,每个学员每年500元,弥补教育经费之不足。
  “临终关怀计划”资助临终老人1000元,用于购买身体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服务,让老人走得安详和有尊严。
  “高龄独居老人关爱计划”为8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免费提供“亲情通”(家用无线求助系统),让老人随时随地与家人和服务机构保持联系,获得及时救助。
  “最重要的是建立起一种主要依靠社会力量提供公益慈善服务的制度和氛围。”刘润华认为。
建立关爱
劳务工的社会共识
      “活动开展的好与不好,不是我筹得多少钱,最主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参与度,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施方,让社会广泛参与行善;另一个是受方,让更多困难者得到更好的救助。”按照刘润华的设想,如果试图建立整体覆盖式的慈善格局,对当前的深圳来讲,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就是外来劳务工。
  “不管是做慈善,还是做民政,外来劳务工这个群体都不能忽视。”据刘润华介绍,深圳慈善事业的覆盖面正在积极向非户籍人口拓展,关爱劳务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2005年深圳启动劳务工合作医疗,每月只需交4元,既保门诊又保住院,最高可报销6万元。
  2007年3月3日深圳市民政局和市慈善会成立“劳务工关爱基金”,为劳务工提供紧急医疗救助。为了提高公信力,该基金特别设立一个非官方的评审机制,评审小组成员全部由非官方人士担任。通过关爱劳务工,培养其“家园意识”,促进社会和谐。
      截止2007年4月28日,谢海儿等27名受助劳务工领到了5000元到2万元不等的资助金,资助总额共计375000元。资助金全部来自“劳务工关爱基金”。
      据市民政局负责人介绍,市民政局和市慈善会设立“劳务工关爱基金”的启动基金来源于福利彩票公益金提供的420万元。
      基金完全针对非深圳户籍劳务工设立。在救助项目上则着眼于拯救生命并与医疗救助直接挂钩,“劳务工关爱基金”每月拿出约50万元,视劳务工发生意外及疾病所涉及的费用多少给予资助。
  据刘润华介绍,救助对象由市(区)信访办、各区民政局、各媒体推荐,通过三类机深圳市公益慈善备忘录构进行初步审核并推荐。申请“劳务工关爱基金”需要符合三个条件,一是非深圳户籍,二是在深圳工作一年以上,三是实际发生的医疗费用达到5万元以上。
  刘润华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申请救助的劳务工并不多,原因之一就是申请门槛太高。为了让基金的救助面扩大,使更多劳务工得到关爱,经该局、市慈善会和“劳务工关爱基金”评审委员会研究后决定,降低基金资助的申请门槛,将原先设定的5万元以上的医疗费用降低到2.5万元。此外,特别个案还可酌情破例给予资助,酌情权掌握在民间评审小组手中。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