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乌托邦队长等您来提问乌托邦队长的微博乌托邦队长的百度知道乌托邦队长的悟空问答
乌托邦队长的知乎乌托邦队长的头条志愿者报名咨询乌托邦队长微信公众号
加入启智报名志愿者义工登记助力志愿之城
查看: 1298|回复: 0

[转帖]“心灵货币”激励志愿服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4 16:29:08 |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fengls89在 2007/07/04 04:29pm 第 1 次编辑]

 作者: 李小健   来源:公益时报
厦门开通公益积分系统
“心灵货币”激励志愿服务
■ 本报记者 李小健
     集美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学生魏泽敏是厦门市的一位优秀青年志愿者,2003年2月以来,他一直在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公益活动。虽然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没有想到什么回报,但是当他听说一个叫“5435志愿者公益积分系统”的网站开通后,立即注册申报并开始累积公益积分。
     与魏泽敏一样,厦门市义务反扒服务大队志愿者李忠、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党支书叶楠、厦门华夏国际电力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王炜等多名优秀青年志愿者也纷纷向5435志愿者公益积分系统投以热情。
     “今天早上我查了一下,9天时间不到,申报公益积分的志愿者已经达到300多名。”5月9日上午,厦门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宣传部负责人张家伟告诉记者,他同时是5435志愿者公益积分系统的负责人。
     与“等时储蓄”“道德银行”和“义工服务享受商家折扣”等模式的目的一样,公益积分系统是通过攒“心灵货币”评等级来衡量志愿者的热情度及对公益事业的贡献程度,最终激励人们长期、主动地参与志愿服务。此举得到了众多青年志愿者的欢迎。
“心灵货币”是一种精神财富
     4月29日,共青团厦门市委员会、厦门市青年志愿者协会联合厦门市中心血站、厦门市红十字会等合作单位正式开通5435志愿者公益积分系统,于5月1日起接受志愿者公益积分申报。
     该积分系统分为个人积分和团体积分两大类,并根据志愿者个人和志愿服务团体公益积分的高低,分成一星级至五星级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团体。通过登陆5435志愿者公益积分系统网站,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团队捐时间、捐款、捐血、捐造血干细胞、捐移动手机积分等公益行为都可以获得相应的公益积分。
     厦门市青年志愿者协会作为公益积分评审主体机构,所有公益积分由协会管理人员负责审核,并将通过网站和报纸在全市发布和公告,保证积分的公正性。由于志愿者个人单独的志愿服务活动(捐时间)很难界定,因此,当前只将参加团体志愿者活动纳入公益积分的管理之中。
     此外,协会也根据系统合作伙伴——厦门市中心血站、厦门市红十字会和中国移动福建公司厦门分公司提供的相关原始数据换算成相应的公益积分。志愿者个人如果进行无偿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捐款或者捐中国移动手机积分,则无需团体行为就可以认证公益积分。
     “心灵美是人们崇尚的一种比较高的道德境界,大家都喜欢,因此公益积分取其意又称为‘心灵货币’。”从张家伟的叙述中得知,积攒“心灵货币”主要是用于评价志愿者个人(或团体)对志愿服务事业的贡献程度和热情度,这是一个相对客观的激励机制。
     因此,该系统网站刚开通,就吸引了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心灵货币’可被视为一笔无法用金钱衡量的精神财富。”张家伟向记者解释。
换一种方式激励志愿者
     在开通公益积分系统之前,对于如何发动志愿者广泛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厦门青年志愿者协会内部曾展开激烈的讨论,话题的焦点则是,假如建立一个志愿回馈模式,一旦向志愿者作出具体的回馈承诺,若干年后,某志愿者索要相应的回报时,肯定是一件不好解决的事情。
     去年12月底,协会内部最后达成共识,即建立有别于“道德银行”有存有取模式的公益积分系统,公益积分反映每个志愿者参与公益活动的价值指数,并不作出具体的金钱实物回馈的承诺。
     同时,协会通过努力,希冀换一种方式来激励志愿者。“一个月之后,我们会进行大量宣传,让拥有‘心灵货币’的青年志愿者得到社会更多的认可和尊敬,包括就业优先、办理银行业务不需排队等优惠权利。”张家伟说。
     该协会表示,公益积分体现了志愿者荣誉,在此基础上通过配套措施和广泛的宣传,让全社会了解、尊重志愿者;以后将争取有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配套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让企业、学校、机关事业单位在表彰评优、就业升学中把该积分作为评价市民社会责任感的参考依据。
     厦门市湖里区一位已在公益积分系统注册的社区服务志愿者说,实际上这是一种无形的回馈,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使他们高涨志愿服务热情。
双向互动的循环模式
     无形的回馈可以高涨志愿者的热情,事实证明,有形的回馈亦可起到同样效果。
     在“等时储蓄”、“道德银行”和“义工服务享受商家折扣”等激励机制中,它们往往强调的是一种具体的、有客观物质保障的回馈,甚至带有功利色彩来吸引人们参与公益事业。这与志愿者服务的自愿、主动和不求回报等特点似乎大相违背,不可取。
     但是,在现实中,这些模式并没有遭到拒绝。“等时储蓄”在青岛等地大受志愿者欢迎;“道德银行”在各城市社区开花;“义工服务享受商家折扣”虽惹了一些争议,仍在从佛山南海扩散诱导人们多做好事。
     缘何会这样?上海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总干事助理丁非认为,志愿者服务一般是没有薪酬的,有的话顶多也只是交通、通讯补助。但是,只要你参与了公益活动,肯定会有所回报,比如说增长学识、优先参加一些非营利组织举办的活动、得到社会的尊敬等,如果还能额外得到物质回报或一些自己可能需求的帮助,这无疑是比较吸引人的。
     绿色大学生论坛负责人之一霍伟亚告诉记者,大学生是一个很大的志愿者群体。他和很多同学常参加各种环保公益活动,大家都觉得可以锻炼能力和积累经验,在就业形势不乐观的局面下,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对毕业后找工作非常有利。
     多数人的观念认为,长效的志愿服务仅仅靠道德自觉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一种回馈机制。毕竟,志愿者在碰到困难的时候,也需要社会上他人的爱心帮助,从这个角度上讲,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应该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循环模式。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