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乌托邦队长等您来提问乌托邦队长的微博乌托邦队长的百度知道乌托邦队长的悟空问答
乌托邦队长的知乎乌托邦队长的头条志愿者报名咨询乌托邦队长微信公众号
加入启智报名志愿者义工登记助力志愿之城
查看: 1229|回复: 0

[转帖]圈子文化引入慈善,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4 16:02:31 | |阅读模式
来源:公益时报
      看了《公益时报》5月29日第15版关于国外捐赠社交圈的报道很有感触,国人喜欢各种各样的圈子, 亲友圈、游戏圈、同学圈、同乡圈、媒体圈、同行圈、球友圈……甚至有所谓的“圈子文化”,圈子,俨然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社区生活的方式,成为一种时尚,但是我们好像就是没有像国外流行的捐赠社交圈。
      为什么我国捐赠事业难以出现自发的“圈子”呢?我认为大约是传统使然,1949年以来我国一直由民政部门直接承担慈善募捐工作,难免出现浓厚的行政色彩,也使做慈善的自愿性、独立性和自发性打了折扣。一项在京沪穗三地展开的专项调查活动显示:71.0%的人是通过所在工作单位组织的方式捐献财物,只有22.3%的人捐献财物出于个人意愿。正是募捐活动浓厚的行政色彩导致了我国慈善事业公众主动参与度低。大部分的捐赠还是处在对“活动”或者某个突出事件做出反应的层面上,缺少自发的常规捐赠途径。
  对于这一点,《公益时报》的另外一篇报道指出“中国白领网民参与公益事业意识还较淡薄,有超过50%的白领网民从没有参与过公益事业”,这似乎也可以佐证。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经济基础的白领们本应该是最有能力和可能性参与到公益事业中去的,报道中提到“对公益事业渠道和参与方式的不了解是主要原因”。
  我们可以设想,把时下流行的圈子文化引入慈善事业,将一个个分散的NGO人士联系起来,建立起目标明确的捐赠社交圈,发挥圈子的“涟漪效应”和“漩涡效应”,那么白领们就会有更多了解公益事业的渠道和参与方式。这就如同我们想要打球,在球友圈发个贴,就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那么发现某种捐赠需要,在捐赠社交圈里发一个贴,也能一呼百应,这样多好。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