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乌托邦队长等您来提问乌托邦队长的微博乌托邦队长的百度知道乌托邦队长的悟空问答
乌托邦队长的知乎乌托邦队长的头条志愿者报名咨询乌托邦队长微信公众号
加入启智报名志愿者义工登记助力志愿之城
查看: 1629|回复: 0

打工子弟学校离城越来越远 新办学轨迹折射困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17 21:08:17 | |阅读模式
打工子弟学校离城越来越远 新办学轨迹折射困境2011年08月16日14:51中国新闻网我要评论(0)
字号:T|T




转播到腾讯微博


通州一打工子弟小学,捐赠的课桌在教室外凭风吹雨淋。白继开/TAKEFOTO
转播到腾讯微博


通州一打工子弟小学,孩子在风雨飘摇的教室内读书。白继开/TAKEFOTO

家长:希望学校办下去 校长:搬得太远谁来上学

打工子弟学校:离城越来越远

在北五环外的马连店村,砖石废墟和垃圾凌乱地堆在空地上,临街的店铺都已经空空荡荡。村子里超过60%的建筑已经成为废墟,远处不时传来铁锤敲击的响声。以接收打工子弟为主的昱颖学校成为村中不多的完整建筑之一,学校更像一座“孤岛”。在扬起的灰尘与嘈杂声中,笑声从这里传出,800多名学生就读于此。

昌平区东小口镇、北七家镇等城中村都被已列入了拆迁范围中,多所打工子弟学校也在其中,昱颖学校和明欣学校就是其中的两所。

城中村改造,于情于理都应该支持,但具体到自己学校的未来,校长们却真的犯了难。新学期即将开始,昱颖学校校长衡岐峰还在为下学期的办学地点而发愁,“我们是教委批准的有照的民办学校。”衡岐峰抬头看了看挂在办公室的“办学许可证”叹气说,“但也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

这些学校有着类似的办学轨迹,随着城市的扩张,学校也在逐渐远离城区。


几年前搬到五环外

几个月来,衡岐峰经常站在校门前,长时间地盯着工人在村子里抡着锤子拆迁。

衡岐峰从事农民工子女教育已有十几年,学校也一直都在漂泊中开办着。衡岐峰在大学期间曾作为义务教师到朋友开的打工子弟学校代课,“那时候的学校没有现在的规模,学校很小,就是一些小平房,教学环境很一般。”并非师范专业的衡岐峰逐渐喜欢上了教师的行当。大学毕业后,衡岐峰就在北四环外开办了一所打工子弟学校,他既当老师,还是学校的管理者。

几年之后,衡岐峰的学校第一次面临搬迁,从当时租的平房院中搬出,开始寻找下一个办学地。生源、场地、租金,成为衡岐峰面前的三座大山,他不停地为了找到适合办学的场地而奔波。2001年,衡岐峰将学校安在了北五环外的马连店村。

同样的烦恼困扰着胡明。 在2000年之前,他开办的明欣学校在北四环附近。农民工聚集在学校周围,那里就像一个小社区,菜市场上的叫卖声经常和孩子的读书声混杂在一起。“周围的打工者都将孩子送到我们那上学,虽然环境简陋了点,总算有个地方学习。”随着拆迁,明欣学校几经周转搬到了天通苑附近的东小口村,“现在又要搬走了,我们没有选择,只能接受,如果找到合适的场地,我们的学校会继续向北,如果没有,只能放弃办学校的想法。”东小口镇东小口村,在进村主路的两侧随处可见“早拆迁早受益”的牌子。“村民都被通知要拆迁了,我们却一直没有具体的消息。”三个多月前,在镇里的一次安全会议上,明欣学校校长胡明从朋友那里打听到了“小道消息”,说村子马上就要拆,学校肯定也留不住。

几个月了,胡明一直在寻找,却没有发现适合办学的场地。

找房子找到山脚下

放暑假前,三年级的小静隐约从大人那里知道了学校可能搬家的消息,她时常站在学校门口向外张望,视野中是她熟悉的场景:校门不远处,小伙伴绑皮筋的树旁立着两扇木门,几块碎玻璃散落一地。

小静就读于昌平区马连店村的昱颖学校,她的同学中几乎全部是外地来京打工人员的子女,父母以卖菜为生。家长们选择这所学校,因为他们可以负担得起这附近便宜的房租,“在这里上学,怎么说孩子也有个学上,不会成为文盲。”小静的妈妈说,他们是四川人,来北京十几年了,小静出生在北京,家乡话一点都不会。

小静的家已经从马连店村搬了出去,租住的房子已经成为废墟,一家人把家安在了另一个村子里,“听说过段时间现在住的村子也要拆迁了。”以前每天步行上学的小静,只能每天坐着爸爸的三轮车上学,与一车的青菜挤在一起。

每次在校门前遇到校长时,小静的爸爸总会问:“衡校长,学校不能拆吧?”衡岐峰也总是摆摆手说:“放心,我们尽力把学校办下去。”

衡岐峰等不及村里的拆迁通知了,他开始在网上发帖,求租一个适合办学校的场地。衡岐峰每天都能接到几个电话,他也开着车奔波在这些厂房或是空地中。“有一个空地没有什么建筑,人家说租给我50年的产权,一年10万元租金,一次性付清50年的租金。”脑子里无需多想,500万就是让他砸锅卖铁也凑不齐,“除了没有那么多钱,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没有已经建好的房子,我们在空地上再去盖房子就属于违建,会被勒令拆掉。还有,就算不是违建,保不准哪天那个地方又拆迁了,这个损失我们根本负担不起。”

“学校的选址要有一定的面积,还得有一些打工者在附近居住。”衡岐峰把目光放在了六环外,一个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厂房吸引了他的目光,房主要的每年近300万租金让衡岐峰倒吸了一口凉气。“最远的地方我都看到了一座山脚下了,地方倒是大,房子也有,不过那么远,打工的人不会住那么远,谁会来上学呢?”


把孩子送回老家?

上学期末,衡岐峰看着学校的学生数量逐渐减少,从1000多人降到了800人左右。他算了一笔账,一所打工子弟学校学生的学费一年1200元,房租每年16万左右,35名老师工资一年为70万左右,再加上5辆校车的以及其他花销,每年学校创办人的盈余在7万元左右。

在租了学校的场地后,衡岐峰曾自建了一些房屋,添置了计算机和活动室,衡岐峰站在楼前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烟:“这回学校没了,学生没了去处,这些年轻的老师们也得告别讲台。”

“我们是教委批准的有照的民办学校。”衡岐峰再次抬头看了看挂在办公室的“办学许可证”,重复了一遍刚才的话。“教委对于我们这些正规的民办学校只是批准后便于统一管理。”2003年,教委对衡岐峰的学校进行审批,2004年颁发了教学许可证。

“昌平区以前一共有16所有照的民办学校,之前已经有3所学校遇上了拆迁,其中有两所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办学,学校就不存在了,现在还剩下14所。”胡明掰着手指说,现在东小口有4所学校,还有智泉学校、振兴学校、新龙学校等10所学校在拆迁范围内,涉及的学生在1万名左右。“这里面有一些人将孩子送回了老家,让爷爷奶奶照看。有些人在试着寻找其他的民办学校。”

“我的几个老乡怕学校没了,孩子没有地方上学,已经提前把孩子送回老家了。”一位老家河南的家长说,他们现在很矛盾,“把孩子送回老家上学,一是已经不适应老家的生活,还有就是我们夫妻俩就得有一个人回去照顾他,收入也会少很多,供他上学和生活都会受到影响。如果学校能继续办,学校附近也能做点小买卖,我们就跟着学校一起走。”

但是,衡岐峰却一直找不到适合的办学场地。

教委:

保证学生得到九年义务教育

放弃继续办学的想法几次在衡岐峰的脑海中出现,但是他没有停止寻找办学场地。“我不办学校了,可以去干别的。但是如果学校没了,这些孩子们怎么办?有的离开父母回老家,也有一部分存在着辍学的可能。”

34岁的王萍是河南人,她的孩子在昱颖学校上学。她不愿意把生在北京的孩子送回河南,10岁的孩子也只随他们回过一次老家。“我去问过附近的公办学校,人家说没有名额了。”王萍从老乡那里打听到,如果交上个1.3万元的赞助费,公办校的名额就会挤出来一个。王萍非常为难,“这些钱我们拿不出来,只能搬到有民办校的地方住下来。”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流动人口自办学校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学校取缔前要做好各方面工作,将在校生妥善安排到其他学校继续就读,保证其学业不受影响,维护社会稳定。昌平区教委教行科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并未了解到区域内有打工子弟学校面临拆迁的情况。如果一旦出现打工子弟学校被拆迁,家长可以自行联系其他打工子弟学校,对于在新学期前仍未找到学校的学生,教委可以介入帮助,通过向其他学校分流的方式保证学生得到九年制义务教育。

衡岐峰开始担心,小作坊式的民办学校会像十几年前一样再次出现。“很多小作坊式的学校就在一个小院子里,教学设备不完善,条件非常艰苦,孩子也不能得到较好的教育。民办的打工子弟学校在十几年前就是因为农民工的进城而产生的,现在可能又会倒退回以前小作坊式的模式。”(记者 赵喜斌)

家长:希望学校办下去 校长:搬得太远谁来上学

打工子弟学校:离城越来越远

在北五环外的马连店村,砖石废墟和垃圾凌乱地堆在空地上,临街的店铺都已经空空荡荡。村子里超过60%的建筑已经成为废墟,远处不时传来铁锤敲击的响声。以接收打工子弟为主的昱颖学校成为村中不多的完整建筑之一,学校更像一座“孤岛”。在扬起的灰尘与嘈杂声中,笑声从这里传出,800多名学生就读于此。

昌平区东小口镇、北七家镇等城中村都被已列入了拆迁范围中,多所打工子弟学校也在其中,昱颖学校和明欣学校就是其中的两所。

城中村改造,于情于理都应该支持,但具体到自己学校的未来,校长们却真的犯了难。新学期即将开始,昱颖学校校长衡岐峰还在为下学期的办学地点而发愁,“我们是教委批准的有照的民办学校。”衡岐峰抬头看了看挂在办公室的“办学许可证”叹气说,“但也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

这些学校有着类似的办学轨迹,随着城市的扩张,学校也在逐渐远离城区。


几年前搬到五环外

几个月来,衡岐峰经常站在校门前,长时间地盯着工人在村子里抡着锤子拆迁。

衡岐峰从事农民工子女教育已有十几年,学校也一直都在漂泊中开办着。衡岐峰在大学期间曾作为义务教师到朋友开的打工子弟学校代课,“那时候的学校没有现在的规模,学校很小,就是一些小平房,教学环境很一般。”并非师范专业的衡岐峰逐渐喜欢上了教师的行当。大学毕业后,衡岐峰就在北四环外开办了一所打工子弟学校,他既当老师,还是学校的管理者。

几年之后,衡岐峰的学校第一次面临搬迁,从当时租的平房院中搬出,开始寻找下一个办学地。生源、场地、租金,成为衡岐峰面前的三座大山,他不停地为了找到适合办学的场地而奔波。2001年,衡岐峰将学校安在了北五环外的马连店村。

同样的烦恼困扰着胡明。 在2000年之前,他开办的明欣学校在北四环附近。农民工聚集在学校周围,那里就像一个小社区,菜市场上的叫卖声经常和孩子的读书声混杂在一起。“周围的打工者都将孩子送到我们那上学,虽然环境简陋了点,总算有个地方学习。”随着拆迁,明欣学校几经周转搬到了天通苑附近的东小口村,“现在又要搬走了,我们没有选择,只能接受,如果找到合适的场地,我们的学校会继续向北,如果没有,只能放弃办学校的想法。”东小口镇东小口村,在进村主路的两侧随处可见“早拆迁早受益”的牌子。“村民都被通知要拆迁了,我们却一直没有具体的消息。”三个多月前,在镇里的一次安全会议上,明欣学校校长胡明从朋友那里打听到了“小道消息”,说村子马上就要拆,学校肯定也留不住。

几个月了,胡明一直在寻找,却没有发现适合办学的场地。

找房子找到山脚下

放暑假前,三年级的小静隐约从大人那里知道了学校可能搬家的消息,她时常站在学校门口向外张望,视野中是她熟悉的场景:校门不远处,小伙伴绑皮筋的树旁立着两扇木门,几块碎玻璃散落一地。

小静就读于昌平区马连店村的昱颖学校,她的同学中几乎全部是外地来京打工人员的子女,父母以卖菜为生。家长们选择这所学校,因为他们可以负担得起这附近便宜的房租,“在这里上学,怎么说孩子也有个学上,不会成为文盲。”小静的妈妈说,他们是四川人,来北京十几年了,小静出生在北京,家乡话一点都不会。

小静的家已经从马连店村搬了出去,租住的房子已经成为废墟,一家人把家安在了另一个村子里,“听说过段时间现在住的村子也要拆迁了。”以前每天步行上学的小静,只能每天坐着爸爸的三轮车上学,与一车的青菜挤在一起。

每次在校门前遇到校长时,小静的爸爸总会问:“衡校长,学校不能拆吧?”衡岐峰也总是摆摆手说:“放心,我们尽力把学校办下去。”

衡岐峰等不及村里的拆迁通知了,他开始在网上发帖,求租一个适合办学校的场地。衡岐峰每天都能接到几个电话,他也开着车奔波在这些厂房或是空地中。“有一个空地没有什么建筑,人家说租给我50年的产权,一年10万元租金,一次性付清50年的租金。”脑子里无需多想,500万就是让他砸锅卖铁也凑不齐,“除了没有那么多钱,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没有已经建好的房子,我们在空地上再去盖房子就属于违建,会被勒令拆掉。还有,就算不是违建,保不准哪天那个地方又拆迁了,这个损失我们根本负担不起。”

“学校的选址要有一定的面积,还得有一些打工者在附近居住。”衡岐峰把目光放在了六环外,一个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厂房吸引了他的目光,房主要的每年近300万租金让衡岐峰倒吸了一口凉气。“最远的地方我都看到了一座山脚下了,地方倒是大,房子也有,不过那么远,打工的人不会住那么远,谁会来上学呢?”

(北京晚报 赵喜斌)








该贴已经同步到 第四堵墙的微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