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乌托邦队长等您来提问乌托邦队长的微博乌托邦队长的百度知道乌托邦队长的悟空问答
乌托邦队长的知乎乌托邦队长的头条志愿者报名咨询乌托邦队长微信公众号
加入启智报名志愿者义工登记助力志愿之城
查看: 1611|回复: 0

本土资源是救灾的生命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30 17:55:31 | |阅读模式
[推荐]本土资源是救灾的生命线类别:时事评论   浏览量: 412
   版次:AA02   版名:社论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0-04-30
作者:梁文道 原创   手机看新闻 全国订报编辑此文
摘要:这次玉树赈灾为救援人员带来了空前的挑战,首先是高原反应击退了不少有心人,其次是言语不通制造了沟通上的困难。正是在这么棘手的情况之下,一支独特的救灾队伍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那就是来自整片藏区的四万名喇嘛。

    黄福荣的故事已经不用再说了,可大家可能很少晓得当地警察曾三番五次请他离开。
    黄福荣的例子不是个案,不少志愿者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好心做事却遭人疑虑。这些情况恰好可以用来说明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第一个层面比较抽象,涉及到政府与民间的关系。第二个层面过去就比较为人忽略了,它涉及到本土社会与外来支持之间的关系。汶川地震发生之后,全国各地的志愿者纷纷涌进四川。虽然其志可嘉,其情可感,但当时并没有太多人意识到本地人怎样看待这一大批外来者,甚至愿不愿意接受各种类型援助的问题。这话听起来很荒谬,难道人家跑来救你还要你先答应吗?可世界救灾史上却有无数的例子证明这种灾区社会文化的特殊条件确实不容忽视。
    当年南亚大海啸发生之后,全球救援组织迅速涌进印尼,大家分工合作,首先是擅长医疗工作的跑去救助伤患,然后有擅长紧急重建工作的跑去搭盖临时房舍。当那些临时房舍的预制组件被运到现场之后,重建人员就立刻遇到一个始料未及的难题。原来印尼灾区的居民把厕所设在住家之外,认为这才卫生,但这些北美生产的应急房屋却依循西方传统,将厕所放在住家以内。如果当地人一时适应不了,丢着现成的洗手间不用,都跑到屋外方便,说不定就要引发一场大规模的环境问题了。于是救援人员只好邀请灾民合作,改装既有组件,使那些板房变得更加本土化。
    这次玉树赈灾为救援人员带来了空前的挑战,首先是高原反应击退了不少有心人,其次是言语不通制造了沟通上的困难。正是在这么棘手的情况之下,一支独特的救灾队伍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那就是来自整片藏区的四万名喇嘛。
    首先投入灾区的救援力量是玉树区最大的寺庙结古寺,然后是南方的康乃寺,最后则是远自四川、西藏和甘肃等地而来的庞大僧团。据报道,这些僧侣不只自己的组织良好,还能协助官兵稳定民众秩序。而且他们说藏语,和灾民的交流不是问题,可以帮助部队解决很多困难。他们发放的粮食也不一样,在路边的施粥站里,僧人会在大锅里加入藏民惯食的酥油。最后,他们还承担了心理康复的任务,为死者火葬超度,替生者诵经祈福。四川甘孜一位宗教局官员说:“他们在精神层面发挥的作用,恐怕是任何其他单位无法替代的。”(见《新世纪周刊》2010年4月26日)
    出于种种原因,藏民聚居的地域比汉区保留了更多的传统资源。可是在国家力量仍然止于县衙门的年代,汉人一样也曾靠着民间的固有网络挺过了千年天灾。那时候的政府远不如今天有效,那时候的国家机器也远不如今天强大;无论是雨是旱,是洪涝抑或地震,首先站出来对灾民施以援手的,通常是不同村落所组成的水利/祭祀综合体,以及建立在传统秩序上的士绅长老群,他们在天灾里发挥的力量,就和我们现在看到的喇嘛一样。那不只是一种物质上的能力,而且还是精神向度的重心,可以维持起码的秩序。地震震垮了房屋,但它却不能彻底震垮一个社区的肌理。
    不要忽略这种本土的社会资源和传统的文化传承,就算到了民族国家建立得非常成熟的现代,它仍是应对灾难的重要力量。就拿1995年的日本阪神大地震来说吧,八成获救的民众是被亲友和邻居在瓦砾下挖出来的。日本不可谓不先进了,其官方救灾的经验与能耐独步天下。尽管如此,它到达现场的速度也还是比不上现场的民众自身。仔细考察日本的经验,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或许是它对灾民自救社区互助的重视,是它推广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计划。再想下去,你便会发现这一切的基础是社区网络的存在。没有人际间的信任,没有邻里关系的健康发展,就不会有所谓的社区;没有社区,又何来社区内的互助呢?至于灾后的重建,当地社区的角色自然也要比中央政府更近身更紧要。
    假如汶川地震使大家看见了志愿者群体的兴起,看见了民间社会和政府合作的空间,那么玉树地震的启示就是重整本土资源的必要了。我盼望未来的每一个阿福都不必再遭到怀疑,每一个外来的志愿者都能受到当地政府的接纳,我更希冀每一个地区的居民都能在危急关头集体变成当地的阿福,而且受到官方的祝福。(原载4月29日《南方周末》,作者梁文道,本报有删节) (南方都市报 [url]www.nddaily.com[/url] 南都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