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10岁谭凤群的眼里,世界是由数不清的巷子纵横交错而成。而她眼下的“家”,就在云南省昆明市船房社区一条幽僻逼仄的小巷子里。
这是船房社区3.3万间出租房中的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空间里,住着谭凤群和父母、妹妹。船房社区是昆明市最大的城中村之一,从辖区派出所教导员邓刚掌握的数据来看,社区里将近8万人口,流动人口仅登记在册的就有7万人。
小凤群的老家在重庆,自打她出生,父母就在四处打工。8岁那年,谭凤群被父母从老家接到昆明,成为全国3000多万流动儿童中的一员。
让邓刚最关心的是,在船房社区,有7000多名流动儿童,“父母白天黑夜在外干活,不少小孩处于‘失管’状态。我们做过调查,孩子们普遍缺乏归属感”。
困扰小凤群母亲马兰香的是孩子上学问题。小凤群来到昆明后得重新上一年级,因为一时找不到公办学校接收,她被送进一间民办学校。
学校就在社区里,校方租用了一幢路边的出租房,把房间改造成大大小小20多间教室。这所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里有1000多名学生,几乎全都来自外地。
学校校长朱爱荣说,随着父母在各个城市间频繁流动,这种办学条件有限却没有入学门槛的民办学校成为“小凤群们”的选择。
“从办学到现在,每个学期学生的流动人数达200多人,有些孩子跟着父母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反反复复。”朱爱荣说。
“你看我们班,六年级的时候有60多个学生,初一只有40多个,现在初二只剩25个。”一些同学已经进入社会自谋出路,眼看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正在上初二的杜思光感到无奈。
朱爱荣也做过统计,她所管理的学校平均升学率只有20%。
社区流动儿童“失管”、“失学”等问题触动了邓刚。从2011年起,他所在的昆明市公安局西华派出所联合相关部门和社会公益组织,在船房社区建立了“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站”。
“我们想给流动儿童营造‘家’的感觉。”为此,服务站为放学后“失管”的孩子提供活动室,设置游戏区、图书室、绿色网吧、心理辅导等功能区,由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提供辅导和咨询;同时帮助家庭特别困难的孩子就读幼儿园和职业学校。
邓刚承认,“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站”救助能力有限,尽管如此,他们仍在为流动儿童融入城市做出努力,“只要多做一分努力,就能多为孩子们提供一分希望。”
“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谭凤群的愿望是让父母带她到附近的一家大超市“玩”电梯和推车。小凤群在昆明生活快三年了,父母每天早出晚归,她很少有机会去看看生活的这座城市是什么样子。
不过,在这个无忧无虑的年纪,小凤群依旧每天开开心心,“我以后想当警察,我觉得警察是好人,可以帮助别人。”她的心中,开始有了对未来的憧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