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慈善超市 慈善超市是指:在政府支持下,直接面对属地困难群体,以实物(生活必需品为主)济困为基本功能,以领用券为兑换凭证,由各类组织严格以慈善为目的开办的超市。其目的是以随时、就近的方式接受单位和个人捐赠的闲置物品,并以属地帮困对象自选的方式领取物品,既实现物尽其用又实现一线帮困。
“慈善超市”起源于美国的“好意慈善事业组织”(GoodWell),它是非营利机构开办的一种免税“公司”,成立于1902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总部设在洛杉矶,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各地,并在世界37个国家中有会员。其主要业务是接受、处理、销售市民们捐赠的旧物,用销售这些物资得到的善款为残疾人、失业者、新移民等兴办各种类型的福利工厂、职业培训机构和就业安置场所。
“好意慈善事业组织”的经营方式一般采用“前店后厂”模式,即前面是“慈善商店”,后面是捐赠物品的维修处理车间、工厂。捐赠物资通过洗涤、整理、修配、包装、估价等一条龙作业后,上架销售,非常专业化。职员一般需要接受商业管理培训,并有一个实习期,然后才能获得全薪工作。
在美国,每到周末,总有很多居民去“慈善工厂”捐物,凭收据可享受免税政策,也可去“慈善商店”购物。“慈善超市”是将“市场机制”引入慈善事业的一种尝试。一是它解决了经常性捐赠存在的很多问题。在经常性捐赠工作中,捐赠物资的整理、清洗、维修装配、包装、储藏、运输以及发放,必然存在成本开支和场地问题;慈善机构为了这些旧物资而发生费用,从经济核算的角度来说往往很不划算。通过“慈善超市”的运作方式,不仅可以消化费用开支,还可以赚取利润来筹集扶贫济困资金。洛杉矶橙县的一家“好意公司”年收入2400万美元,全美国整个系统的年收入达30多亿美元。二是“前店后场”的模式,可以安置很多下岗人员和残疾人就业。目前,该系统约有吸收了3-6万人从事这项工作。而仅橙县的“好意公司”,累计先后帮助1600多人解决了就业问题。副总裁南希女士本人就是一名坐在轮椅上工作的残疾人。三是“慈善超市”可以使一些不太宽裕的居民获得低廉的生活日用品。比如市民买一台新电脑需要500-600美元,而在“慈善商店”经过维修或重新装配的电脑一般也就200美元左右,而一些普通西装等衣物则更便宜,有的仅1美元。
我国的“慈善超市”出现于上海,随后广州、温州、苏州、太原、北京等地也都陆续开办起来。但是,由于这项事业尚处在起步阶段,经营管理还不太完善。目前,基本上是处于后门接受捐赠,前门对外发放的状态,它们的功能还只是个捐东西、领东西的仓库,对小范围生活困难的居民开始有所帮助,但受益面不大。多数城市的“慈善超市”是用专门凭证领取物品,只有上海等少数城市真正是按“超市”经营管理的。“慈善超市”有专门的收银台、引导员、商品以人民币定价,采取合法现金交易,实现了募捐、帮困和变现功能。
因此,要经营好“慈善超市”,必须坚持产业化、规范化。
一是要实行企业化管理。非盈利机构并不是不讲究成本、效益,而是不分红利。设立一个机构,必然有人员、场地和管理费用问题;既然做“超市”,就要产业化;既然要免税,就要规范化。这样才能做久,做大。
二是要懂得“慈善评估学”。“慈善超市”的商品标价要科学,标价抬高,不利于困难人群购买消费;标价过低,会让投机倒把的人“钻空子”。
三是要善于组织“货源”。现在可供上柜的捐赠品大多是企业物资,家庭捐赠还不是主力。目前,要好宣传工作,呼吁市民捐出剩余物资,尤其是二手电器。要设计如何更方便市民的家庭捐赠,比如方便市民的电话预约上门捐赠服务、增开社区“爱心直通车”、设置社区“募捐箱”等,特别要注意发挥社区居委会日常111捐赠的作用。
四是要探讨通过个人所得税政策鼓励捐赠。在国外,“慈善超市”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奉献爱心的窗口,但之所以捐赠物资源源不断,也还因为有特殊的税收政策支持,即按规定,人们把东西捐赠给指定专门机构,可以抵扣税款。这可以算是政府对非营利机构发展的最大支持了。
故此,各级民政部门对“慈善超市”工作所要做的,首先应是转变观念,转变工作方式,把工作重心由亲自操办,转变到重扶持政策上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