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乌托邦队长等您来提问乌托邦队长的微博乌托邦队长的百度知道乌托邦队长的悟空问答
乌托邦队长的知乎乌托邦队长的头条志愿者报名咨询乌托邦队长微信公众号
加入启智报名志愿者义工登记助力志愿之城
查看: 1260|回复: 0

[转帖]陈开枝:从贫民市长到“扶贫状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3 11:42:41 | |阅读模式
 作者: 胡丽波   来源:公益时报

     还是那身灰色的西服,还是那张黝黑的脸庞,还是那口大白话,“扶贫状元”陈开枝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
      作为曾经的广州市常务副市长、市政协主席,66岁的陈开枝12月2日以中国扶贫基金会副会长身份来到北京大学,他此行目的就是资助贫困学生。
      从广州市政协主席职位卸任一年多以来,陈开枝一直担任中国扶贫基金会副会长。“我这个职位被人开玩笑说是中国‘最大的丐帮’副帮主。”提到自己的新职位,他显然感到很自豪。
      教育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在北京大学的讲台上,这位一向以激情著称的“丐帮副帮主”依然以他富有特色的白话口音打动着听众的心:
     “我始终相信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扶持一个人念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家庭的命运。我自己也是贫困家庭的小孩,如果不是别人的扶持和帮助,我可能和我的许多其他的同龄人一样脸朝黄土背朝天,也可能弯腰驼背。”
      陈开枝的话没有半点作秀和虚假的成分。因为53年前,他就曾经碰到了一个决定自己人生最重要的问题——读书还是不读书?
      1953年,时年13岁的陈开枝小学毕业,他以全乡第一的身份考上了全县惟一的中学,但他上不上初中却成了全家人最大的议题。因为他家所在的云浮县只有一所初中学校,离陈开枝家足有50公里,学费和住宿费成了陈家最大的难题。
      在经历了一番思量之后,陈开枝如愿跨进了梦寐以求的中学。66岁的他至今还记得,当时为了筹措学费,无奈之下,家里只好挖了地里尚未完全成熟的落花生卖掉为他筹集学费。
     “如果没有那次上学,或许就没有我的今天。”陈开枝坦言,在历次有关读不读书的争执中,自己感觉到了教育的重要,它甚至是影响每个人一生最重要的因素。
     也正因为这样,从领导岗位上卸任的陈开枝义无反顾地当起了“丐帮帮主”,只不过这种乞讨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全中国数以百万计的贫困学生。
     伟人教诲让他受益终生
     1964年,品学兼优的陈开枝毕业后直接进入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工作。从干事、科长、处长到省委副秘书长,陈开枝就这么一路干下来。虽然在官场如此顺利,但陈开枝心里其实一直有个“贫民情结”。其实在毕业时,他就想去边远地区工作当老师,为改善那些地方的教育作些贡献。在官场的几十年里,这种情节也一直在陈开枝的心中若隐若现,并且一直体现到了实际工作当中。
     1992年,邓小平南巡,作为当时负责警卫接待工作的省委副秘书长,陈开枝被确定为全程陪同的少数人员之一,他有幸成为这一历史性事件的见证人。在邓小平全心为民、全心为中国发展的精神感染下,陈开枝也感觉自己的灵魂得到了净化,自己心中过去那种“贫民情结”有了更强烈的释放欲望。
     此后,陈开枝被任命为广州市常委副市长,后转任广州市政协主席,官至省部级,这一让陈开枝自己也从未想过的职位让他有了新的发展空间,随着机会的到来,陈开枝的“贫民情结”找到了绝妙的释放时机。
     如果你能来非洲扶贫就好了
     因为勤奋和深入基层,任职广州市常务副市长期间,陈开枝赢得了“打工仔”和“平民市长”的美誉。但这仅仅是陈开枝工作业绩的一个方面。
     1996年5月,根据“对口扶贫”的原则,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由广州市帮扶百色地区,时任常务副市长的陈开枝分工负责这一工作。从此,他便把广西百色的脱贫和发展当作自己的重要责任。
     有统计数据表明,在陈开枝的积极活动下,百色地区不仅获得了广州和香港社会各界的无偿援助近2亿元人民币,还引进总投资额达88.01亿元的项目197个,兴建人畜饮水工程25736处(座),修建大小公路5039公里,兴建了6个开发移民区,完成了378所学校的新建、改建任务。1998年10月,他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扶贫状元”。这是全国惟一由区外人士和国务院扶贫办共同推荐的人选。
     20世纪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系统考察了中国扶贫开发工作,陈开枝开创的扶贫方式被描述为“广州模式”。一位参与此次考察的人士至今记得,当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官员说:“如果陈开枝能到非洲扶贫就好了!”
     出身、工作表现、业绩,加上内心的“贫民情结”,这一切使陈开枝的人生之路有了清晰的光荣轨迹,2005年4月,卸任广州市政协主席的他旋即担任中国扶贫基金会副会长。“这一切水到渠成!”基金会一位官员高兴地说。
     其实献爱心不是有钱才能做
     如果说在广州市的对口扶贫中,陈开枝还只是“客串”扶贫工作,那么进入新角色一年多,陈开枝似乎更准确地找到了人生的定位。
     2006年,他走访了全国很多贫困地区,其中甘肃惠林让他印象最为深刻。这个全国最大的贫困县,恢复高考20年以来走出了200多个博士、600多个研究生和2万多个本科生。
     “这个地方虽然很穷,但学生苦读,教师苦教,家庭苦撑,想尽办法让孩子读书。”陈开枝提到这里的状况,更加坚定了教育扶贫的决心。
     现在,作为扶贫基金会的副会长,陈开枝已经把全国的贫困人口装在自己心里。他掰着手指和记者娓娓道来:按照人均年收入684元钱的贫困线计算,中国还有2300多万人没达到这个标准。
     谈话中记者可以感受到,作为长期生活在特大城市的陈开枝,他的某些观念在有的人看来或许还很“落后”,他认为,现在还有那么多的贫困人口,但很多城里人一家却养几条狗,“是不是有些太多了?能不能少养一点,把多出来的钱帮助别人?这样既有‘狗道主义’,也有‘人道主义’,不是更好吗?”
     有的人总是说,如果他有李嘉诚那么多钱也去捐赠,陈开枝反驳道:“其实献爱心并不是只有有钱人才能做的。”在陈开枝的扶贫经历中,就曾经碰到过很多次捐助,是贫困者捐助贫困者,“那已经不只是金钱上的流动,更是一种善良和爱心的体现。”
     多年在政府任职,陈开枝也深刻理解民众对善款去向的担心,他知道很多人不是不愿意捐款,而是怕捐出的钱流到了贪官污吏的个人腰包里。但即便如此,陈开枝还是希望中国的普通人能多捐赠。
     他告诉记者,在美国,平均每个家庭会捐款1000美元,而中国有4亿家庭,如果每个家庭每年捐赠100元,就有400亿的善款。
     “把钱带进棺材是最大的耻辱。”陈开枝说,希望每个公民都能有这样的观念。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