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乌托邦队长等您来提问乌托邦队长的微博乌托邦队长的百度知道乌托邦队长的悟空问答
乌托邦队长的知乎乌托邦队长的头条志愿者报名咨询乌托邦队长微信公众号
加入启智报名志愿者义工登记助力志愿之城
查看: 1101|回复: 0

[转帖]陈思堂:手术刀外的心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2 16:06:09 | |阅读模式
来源:公益时报

    今年夏天,陈思堂拿到了两个博士学位:4月24日,他被香港大学授予名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5月19日,他通过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博士论文答辩,预计7月份正式授予学位。
     “陈医生,你现在是三合一的Doctor了。”
     在英语中,Doctor既用来称呼医生,也用于称呼博士,所以常常有人这样跟陈思堂开玩笑。
     陈思堂谦逊地笑笑,说:“最后这个Doctor念得不容易。我用了四年,已经推迟了一年才毕业啦。”
     四年学得一个货真价实的博士学位,对陈思堂来说,真的不简单——他曾是香港的脑外科专家,11年前转行到世界宣明会从事扶贫。身为东亚区域总监和中国办事处总干事,他把很多时间奉献给了各国的穷山僻壤。由于他是半途出家读社会学博士,又不得不“逼迫”自己读很多理论书,更何况他一直以英文为学习工具,现在用中文完成了十多万字的论文,其刻苦程度,可想而知。
     5月22日,北京的雨罕见地下个不停。上午9时,陈思堂背着沉甸甸的双肩包,顶着一头有点湿、有点乱的头发,不徐不疾地走进世界宣明会北京办公室——这幅“在路上”的状态,让人联想到世界宣明会在中国坚持了十多年的扶贫项目,踏实、诚恳,向着“改变人生、塑造未来”的道路孜孜以求,一步一个脚印
转型:“我所了解的人生,除了修身齐家、养儿育女之外,对社会国家还有种种责任。”
     陈思堂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年幼时家境寒微,却从小聪明勤奋,从中学起就为当医生的理想定下读书计划。经过重重考试,跨进香港大学医学院的门槛。1977年毕业后被分配到脑外科部门工作,在手术室里度过了无数昼夜,1986年考获爱丁堡皇家外科医学院脑外科专科院士,两年后开设诊所,成为私人执业的脑科医生。
     “回首前半生,好像都在自己的计划之中。”陈思堂说,由住在美孚新村四五百方尺的小屋,到搬过最少四五次家、住过两千余方尺的洋房,从月收入万余到几十万,人到中年时,他的生活有了很多的改变,事业也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
     1996年,香港回归前,很多有钱人纷纷移民欧美。陈思堂却离开了四季恒温的手术室,背上行囊,带着人间的互助精神,奔向祖国的穷乡僻壤——这些地方,往往是贫困的村庄、高山上的寨子、边境的小城,很多人从来没有到过,甚至没有听过。
     虽然香港的慈善文化一直比较发达,但是陈思堂放弃收入丰厚的脑外科医生职业加入宣明会做总干事,还是非同一般。最初五六年,以此为焦点的专访文章就有了几十篇。香港《明报周刊》的专栏作者章心言说:“陈思堂是位医技精湛的脑外科医生,也是位有爱心的行动家。最难得的,他是一个谦卑和忠心的仆人:忠于神,忠于所服事的人,忠于那些遥远得我们从未想过要去关心和记挂的贫穷人。”
     究竟是什么力量,使他有这份服务穷人的热情,到落后的地方冒行船走马的风险?
     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问这样的问题。
     “我也不断地问自己:不是为名为利,为什么还要远行?”陈思堂在给女儿的一封信中说:“只是因为我所了解的人生,除了修身齐家、养儿育女之外,对社会国家还有种种责任。每当我在贫困山区,目睹蓬头垢面的小孩,因着我们的工作,瘦削的小脸绽出一丝笑容的时候,我知道这些扶贫工作,必须有人去做。”
     其实,除了“责任”,陈思堂的选择与信仰有必然关系。
     “信仰带来价值观的改变,使我对人生有了新的体会。”认识基督之后,陈思堂明白,物质不能带来恒久的满足,“对生活来讲,够用就行,再多就是浪费了。”
     “我希望不枉此生。”回忆起11年前的选择,陈思堂轻描淡写地告诉记者:“做医生已近20年,该考的学都考完了,事业到了顶峰。所以,我要尝试付出,与人分享,领悟真正的喜乐。”
分享:“是我们富足的城市人来帮助他们,表达了我们的慷慨,抑或是我们在这群久处于贫困线下、朝不保夕的同胞的热情中,学习到真正的分享之道呢?”
     做扶贫工作,陈思堂放弃了很多,比如大房子又变小了,几十万元的收入没有了,家人度假地点也从发达国家转移到了第三世界,但是陈思堂觉得自己也是一个收获者,比如,这次写博士论文,案例就来自宣明会在云南永胜县实施了10年的参与式扶贫项目;再比如,他在僻远的乡村体验了自然之美和村民之情,写下了很多感人的文字,结集出版了《手术刀外的心路》(下称《心路》)。
     世界宣明会是一个基于基督教的慈善机构,相信“施比受更有福”。这个信念容易让人将宣明会想象成高高在上的帮助者。但是看了《心路》后,人们会觉得,他其实是一位谦卑温柔的同行者,与一群坚强而善良的穷人相互尊重地走向富足。
     很多年前,陈思堂探访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俄扎乡普甲村(普甲,哈尼语的意思是“长长的村子”。该村位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半山位置,全村皆是哈尼族人),常常在村里看见一个老婆婆,背着孙儿,赤脚搬运柴火,看见陈思堂,总是停下来叽里咕噜说个不停。陈不懂哈尼语,只能报以微笑。后来家访的时候,刚好进了老婆婆家的屋子,她可乐了,饱经风霜的脸上展露了笑容,又兴奋地说个不停。
     “翻译说,他一定要留我们吃饭,这几天她一直都在邀请我到家里吃饭。”
     看着她家的四壁泥墙,火炉上熏得墨黑的一只铁锅,挂在墙上风干的几片腊肉,再看看老婆婆期待的眼神,陈思堂差点就答应了,但是最后还是婉言拒绝。他说,“不是怕坐在地上与四围的小猪同吃,也不是因为看见肉片干上的小虫,而是知道她会把平常舍不得吃的储粮都煮了。”
     离开老婆婆家,陈思堂久久未能释怀。后来,他在宣明会出版的《世情》杂志里写了一篇《山之旅》的文章,与宣明会的同事分享了他的思考:“是我们富足的城市人来帮助他们,表达了我们的慷慨,抑或是我们在这群久处于贫困线下、朝不保夕的同胞的热情中,学习到真正的分享之道呢?”
榜样:“我自己做人的原则,是言行一致。管理员工,就坦诚沟通。”
     扶贫是一项见效比较慢的工作,需要在边远的地方打持久战。宣明会的工作人员,不是长期派驻国内的穷乡僻壤,就是频繁出差。为了让家人放心、支持,宣明会常常举办“恳亲会”。会上,同事们总是带泪感谢父母妻儿,而很多家人也从起初的反对,到后来变为默默的支持,并为他们的奉献精神引以为豪。
     “很多人比我更辛苦。”陈思堂说,“在那样的晚上,我体会到为中国扶贫事业甘心付出代价的,不独只有一群放弃了安逸的年轻同事,还有在背后默默支持他们的双亲,每天都倚门守望,遥寄串串祝福。”
     有人说,陈思堂的成功是“甜蜜的成功”。他有一个快乐的家庭,妻子是个贤内助;儿子誌中大学毕业前,每年暑假都自愿到国内的扶贫点做义工;女儿誌恩还在上学,也觉得爸爸的工作很有意义。据香港媒体描述,两个孩子亲切有礼、谈吐温文,与陈思堂的人生趋向很是吻合。
     不仅在家庭中,陈思堂是孩子们的榜样,在宣明会,他更是一个身体力行的leader(领袖)。
     “我自己做人的原则,是言行一致。管理员工,就坦诚沟通。”陈思堂以前在政府医院负责过医生培训、购买设备、以及整个科系的发展,后来私人执业,也全面负责诊所的管理。加入宣明会以后,他还念了MBA(工商管理硕士),算得上“管理有方”。
     据记者观察,世界宣明会的工作人员相当稳定,“干十年八年的都有很多”。在人员流动频繁的公益界,宣明会靠什么做到这一点?
     “有尊严的生活。”陈思堂说,“靠公益事业不能发达,但是,我们每隔几年就去调查当地的工资情况,用合适的工资留住有素质的人才。”
     宣明会是一个学习型的组织,有一系列的员工培训计划,陈思堂本身也是一个学习型的leader。他说辛辛苦苦到社科院读博,一方面是“工作责任驱使,不能什么都不懂就去做事”,另一方面,也是“带个头,鼓励同事们学习、思考、发表文章”。在他的带动下,宣明会中国办事处的好几个同事都在兼职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
     陈思堂谈吐温文尔雅,待人谦虚坦诚,这样的“个人魅力”,也成为宣明会的组织文化,在很多场合,宣明会的工作人员都给人留下了务实、谦逊、真诚、守信的印象。记者曾经遗落一个采访机,宣明会北京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拾得之后,妥善保管了两年,直至获悉失主,完璧归赵。
链接:
     世界宣明会是一个人道救援及发展机构,致力为贫穷的儿童、家庭及社区带来长远的改变。
     目前,宣明会有600余专职工作人员在中国17个省、市、自治区推行救灾及扶贫发展项目。自1989至2006年度,宣明会在中国的项目总投入经费超过8.696亿元人民币(1.065亿美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