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乌托邦队长等您来提问乌托邦队长的微博乌托邦队长的百度知道乌托邦队长的悟空问答
乌托邦队长的知乎乌托邦队长的头条志愿者报名咨询乌托邦队长微信公众号
加入启智报名志愿者义工登记助力志愿之城
查看: 2657|回复: 0

袁岳:做公益要跳出“老三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16 18:3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袁岳:做公益要跳出“老三样”2011-09-16 作者:袁岳来源:新浪博客


    自从郭美美炫富事件将中国红十字会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社会对慈善机构的质疑之声此起彼伏。更有人大胆预言,郭美美事件暗示中国慈善公益领域力量大洗牌的到来,当一个最权威的慈善机构倍受质疑,是否意味着其他的力量就可以取而代之?尤其在今天公益领域成为年轻人创业、寻求理想的另一个蓝海的时候,什么样的公益人才是这个时代真正需要的,还有哪些被我们忽视的新公益潮流?
    其实,做公益不一定就得“扶贫、教育、环保”老三样,我们要跳出旧有思路,从小做起,用新思路,做小公益,实现职场能力与公益事业的双赢发展。
媒体:因为郭美美事件,有人认为现在是社会各种公益、慈善力量重新洗牌的时候,您认同这个说法吗?
袁岳:今天中国社会已经处在公益大发展的前夜,社会矛盾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表明行政化的社会管理模式可以划一地解决某些问题,却不能精确有效地解决很多不同利益集团的特殊需要,也不能很好地为那些需要有公益热情才能做好的公共服务。公众问题中的很大一部分将期待由公民社会发育以后的自身能量加以解决。
也有人说,现在因为有官方背景的公益机构在,因此对于公益环境制造了很大的障碍,要我说,如果要让我们民间机构去替代这些官方机构,有几个公益机构真的能顶得起呢?所以我们首先要积极在微小的地方行动,积累经验、能力、人才与声望,才能有行动力,有话语权。
媒体:您说到从微小的地方行动,是不是意味着从小处做公益更容易成功,您能不能具体说一下?
袁岳:我说的微小是要学习一点点公益的知识,了解一两个公益组织或者公益计划的情况,尝试做一点点公益捐助,努力尝试组织或者参与一个小型的公益组织,试着去说服一些其他朋友一起从事公益服务,学着把自己的某些爱好、专长与资源转移用于公益目的。其实我们很多大学生从小长大可能接触的社会知识比较少、担当的社会任务比较少、社会服务经验也比较少,因此我们需要有微小的社会行动机会,使得我们学会为着一个社会的目标去动员人、整合资源、达成一些看得见的成就,这样才会使得我们有兴趣与初级的经验去进行进一步的行动。在公益的这个领域,我们很多人连一点点的感觉也没有,光做大个的其实很容易在摸不到方向中造成大的浪费,而如果我们有逐步递进的能力,那么我们也可以由大到小进行探索,从而培养出扎实的公益系列人才、公益系列服务与公益系列能力体系。由于人们在公益领域的探索比较容易与我们个人的条件结合,也比较容易为社会所宽容与认同,因此我们从微小的地方起步做公益,可以为我们积累更多的实际操作经验,也能为在其他领域的创业与职业行动提供支持。
媒体:我们有很多大学毕业生,平时就热心参加公益社团,大学毕业时也很纠结要不要专门做公益,但是往往被传言中公益组织的高付出、低薪水吓了回来。做公益真的很苦很穷?
袁岳:做公益的人谈待遇好像不合适,其实这也是一个有现实价值的职业岗位应该面对的问题。我在很多大学里给同学做公益创业动员的时候,就经常遇到有人问,能靠公益吃饭么?现在做公益的人才流动率高出企业人才流动率的2-3倍,而流动的关键是做公益的待遇太低。我自己接触到的不少年轻公益人才,大学毕业以后去公益单位工作,基本上的月工资也就是1000多元,而且有大约半数的人还没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2010年底零点集团与南都公益基金会、腾讯慈善公益基金会、刘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合作发布的中国公益人才调研报告分析,这方面的困境的造成,一方面是因为公益基金会与社会各方面投入支持的公益项目资金还不足、公益项目中给予公益组织人员待遇方面的投入不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公益组织普遍在筹资与传播方面强化不够,因此财务运行的状况不容易缓解。
当然,今天不是所有公益岗位上的待遇都一定很低,在很多企业的社会责任岗位、很多公益基金会的岗位待遇、还有一些有多元经费支持的公益组织的岗位待遇,已经达到了企业界同类职位接近的待遇。友成公益基金会最近推动的“手工益”文化扶贫项目,我相信一起步就因为模式设置的创新性而确保了其对于组织人才的待遇保障能力。实际上,在今天的公益发展中,我们不只要考虑去做一件好事与有价值的事情,还要用更加科学、有效的组织方式与运行模式去从事公益工作,而且还需要使用更为开放的沟通方式与资源整合模式去工作,而在这样的创新中,待遇可以不是一个大问题。
媒体:也就是说,如果用创新的思路做公益,我们可以不用那么苦,具体怎么创新呢?
袁岳:因为工作特点的原因,我经常参加支持一些企业家活动,或者企业家公益慈善活动,有一个现象很有意思,就是大家筹了钱不知道去做啥,所以还是希望小学。我们与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做的《企业公益指数报告》也显示,企业家们能想到的公益就是扶贫、教育与环保,最多再加一个残疾人。这可以看出什么呢?我们很多公益组织没有传播的概念,没有传播的策略,你做的事情人家不知道,人家的资源流不过来。我们做公益组织,自己没人才的时候,放大胸怀,去媒体请几个传播顾问,请几个企业家来兼个理事,不就有了支援的人才了么?
所以首先要积极创新项目。在捐钱和得钱中间有一个关键是项目筹资,人家给钱不是给你,看你长得好看给你,人家给你的原因是这个项目很好我愿意给你这个钱。在今天开发项目的时候,第一要知道这个项目价值是什么,要真正能够做出价值,还要主张出来,主张很重要,大家本来就是做这个事,干吗老是像小偷。其次是要有多元人脉的观念,不要整天在公益圈里呆着,要有穿越的意识,人脉多了就有了资源整合的空间。
我们的调查也显示,今天的公益人才相对而言比其他职业的人更有热情、更有责任意识、更有奉献精神也更乐观,但是相对而言沟通能力与广泛的学习能力不够,说明公益人才需要根据新的公益形势来更新自己的能力结构。
媒体:有一位地产界大佬在微博上说了一件事:有几位做慈善项目的志愿者跟他谈合作,本来谈得的很投机。过了一天他在公众场合遇到其中一位志愿者穿着华丽,手里还抱着一只小狗,与志愿者形象对不上号,他就决定不投此项目了。这条微博也引发了大家对做公益或慈善人士应该有什么形象的讨论,您怎么看?
袁岳:很多人说到公益就想到了扶贫、支教、助残,当然也可以是科普、学术资助与文化传播。有一次我在美国的一个社区图书馆碰到一个读诗会,一群人很有激情地在那朗诵自己或者其他人的诗歌。我觉得有两件事需要搞明白,一是很多事情我们会定义它们属于全公益类别的(比如用公益的方法去帮助社会的弱势群体),二是我们会把一些事情的做的方式称为准公益形态的,这尤其会表现在我们去用公益的方法去帮助那些看起来社会境遇还不错的社会群体,比如你觉得富太太们需要帮助不?她们有她们需要帮助的地方,比如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比如如何参与到社区服务中去,比如怎么样有效地教养好下一代。
我们有时候会走入公益认识的怪圈,就是把搞得太苦大仇深,太严肃,太一本正经,太一根筋,太一种刻板的路子了。开个公益展览会,我觉得是可以有很多很有趣的公益体验的,从黑暗体验,到不同人群主题作画,到公益电脑游戏设计比赛,公益完全可以接纳很多人才、用很多形式、用多种多样的趣味表现出来。而且也要跳出只有帮助困难人群才是公益的概念,或者帮助人的人一定要有朴素之极的观念,鼓励不同阶层与不同群体的人们在积极助人为乐的前提下,进行各种各样不同的创造,我甚至认为,在现在的条件下,包括美学、教育、博览、艺术、科普、科学探索、沟通、社交、情感帮助、精神卫生等方面的公益应该成为更重要的发展型工作。
媒体:大学生投身公益创业,您觉得最酷的地方在哪里?
袁岳:最前卫、最酷的就是他们能把公益流行成生意。几年以前做污水处理属于公益的环境保护,膜技术刚刚出来为水处理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但还是成本非常高,需要很大的政府补贴,那时候属于社会企业家项目,而现在膜技术已经属于有利可图的水处理核心业务技术,就是商业了。
世界上的公益有三种:一种是永远做也做不完且可能永远不会有利可图的好事,比如调解家庭纠纷的工作;一种是有人做坏事情就需要有人去做好事情,有人做了好事就会有人去做坏事,是循环不断的事情,比如毒品;一种是开始是没人做的好事情后来会变成人人要做的好事情,这就是我说的那一类可以由公益而转化为商业的事情。越来越多的事情会以这样的模式加以解决,比如中国媒体开始是很公益的,后来就变成带点商业的事业对象,到现在越来越有商业的形态;比如戏剧,很多是开始很有公益文化的样子,到后来就成了带点经营性质的团体,现在很多就成了纯生意。当然这样的演变也可以完全反过来,原来是生意的形态但是因为某种原因经营不下去了,不得不带上公益的色彩,最后甚至可能成了纯公益性质,我看不少地方戏现在就快成了这种样子,而也有一些很不错的东西最后走进博物馆大概也是这个性质。
我在大学生中倡导公益创业,除了是对于大学生社会知识的获得开辟一个行动途径,也是为大学生找到未来的事业开辟一个出路,因为很多的主意开始的时候因为公益而容易推行,也容易得到同情,如果累积足够的资源也就很可能变成了商业创业的机会与条件。




该贴已经同步到 广州mark的微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