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乌托邦队长等您来提问乌托邦队长的微博乌托邦队长的百度知道乌托邦队长的悟空问答
乌托邦队长的知乎乌托邦队长的头条志愿者报名咨询乌托邦队长微信公众号
加入启智报名志愿者义工登记助力志愿之城
查看: 2678|回复: 5

排斥人生模式的洞察、深层解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6 22:5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解脱之道:钻石途径系列之二
第六章 接纳(1)
作者:(科威特)阿玛斯 出版社: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如果你可以看着排斥的活动而不制止它,就能不参与排斥的活动。越是看得清楚,越是能不参与。这么做会让某个东西有空间可以冒出来。久而久之,你会越来越不认同、越来越不参与排斥的活动,然后接纳的能力就出现了。
我们可以从排斥和接纳的角度来检视一下我们的情况。人格永远只会说“不”,它基本上是排斥你所有的知觉、感觉、观点和经验的,不过它还是能做点其他的事,譬如在世间运作等等。可是如果检视一下它在你和你的关系之间做了什么,你会发现它只是一味地在排斥,即使当它对你的内心说“是”的时候,也是在对另外一个东西说“不”。我们会发现这件事分分秒秒都在进行。缺少了“不”,人格根本无法存在。
我们所谓的自我或人格的基本活动,就是渴求另一个不同的东西,而这份欲望又会促使我们想尽办法去满足它。然而这种期望、欲求及努力的态度,都是对眼前真相的一种排斥。排斥一定会制造出界分和内心的冲突,而冲突又会制造出抗拒、阻碍和自我防卫。就因为你不想感受这份冲突,所以无法完整地感觉什么,而只会遮盖住它、抗拒它。可是你又不喜欢那种感觉,于是你又会去排斥你的排斥感。企图摆脱冲突,只会制造出更多的冲突。因此,排斥、界分、冲突和不和谐之间,便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换句话说,我们内心永远有一场战争在进行着。
如果已经发现了这些冲突和排斥的活动,我们该怎么办?首先,我们要认清心智或人格的基本活动就是一种自我排斥的倾向。表面上你也许是在排斥某个人或情况,其实你排斥的是自己的一部分。
我们为什么会这样?从某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说这是超我或内心的评论员正在排斥自己的经验。我们已经知道超我是源自于我们对父母的认同,尤其是对父母的超我的认同。我们可以说,我们是从父母那里学到了排斥这件事。父亲不喜欢我生气,所以我现在才会排斥我的愤怒。每当我向母亲表示我需要她的时候,母亲并不喜欢我那副模样,所以我现在才会排斥我的需求。因此,排斥的态度是通过对童年环境里的排斥态度的认同而发展出来的,这就是为什么内在工作必须学会如何消解掉超我。
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都需要对治这个超我,这样才有能力客观地经验自己。我们必须对治超我的批判和攻击倾向,不只是因为这种自我攻击会带来痛苦,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有能力认清真相。如果永远都处在一场战争中,就很难去觉察意识之中的微细活动了。但假如不攻击自己,就能比较自由地探索你的经验。
婴儿时期补充和释放的自然循环
事实上,排斥的态度比认同父母这个机制作用还要更深、更原始。在认同父母之前,甚至在你还不知道什么是父母之前,它就已经发展出来了。那是我们这个有机体最早的活动之一,它发生在婴儿几个月大的阶段。那时,孩子根本无法觉察他和父母是分开的。让我们来看一看小婴儿的经验是什么。如果小婴儿没有在睡觉或是没有被照顾得很舒服,他就可能会经验到某些焦虑:肚子胀气、膀胱里有尿、肠道里有粪便、饿了、冷了等等。如果肠道里有粪便,他会自动排便。如果膀胱里有尿,他自然会把尿撒出去。如果饿了,他自然会哭闹,那时母亲就会把食物送到他嘴里,然后一切又恢复了正常。这些活动被称为补充和释放的自然循环。在补充之前会产生一种张力,一种能量或活动的增加,然后通过喂食、抚慰和排泄的活动,这份张力就会被释放掉。这时孩子又回到了满足、祥和及放松的状态。在这个循环过程里,还没有任何排斥活动产生。有机体会自动扩张和收缩,补充和释放。这些自然的活动会带来放松和安歇的心境。母亲会帮助孩子达到这种状态,因为孩子还没有能力喂饱和照顾自己。
 楼主| 发表于 2010-3-6 22:5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孩子是非常开放的,容易感受外境的痛苦
如果每件事都按照这个方式进行,那么在最佳和最平衡的状况里,孩子就能学会以母亲对待他的方式来照顾自己。当焦虑产生时,孩子连想都不必想就能自然地释放掉它,这便是我们所谓的“自动调节”。如果这个循环能畅然无阻地运作下去,孩子长大成人之后就会自动自发地做这些事。这样人格就不会产生排斥和自我防卫的态度,当然也不会产生神经官能症和内在冲突了。
但基于各种理由,事情通常不会进行得那么顺利。譬如孩子肚子胀气或感到痛苦,而母亲未能及时照料,那么孩子的痛苦和紧张就无法得到释放。
这个阶段的婴儿仍然仰赖母亲和环境来帮助他释放这些紧张感。有时并不是母亲不在场,而是婴儿生病了、便秘或无法吞咽食物。在这种情况之下,痛苦也得不到立即的释放,有时情况甚至更糟。如果只是上述的那些问题,事情还好办。事实上,有些婴儿的父母绝非这世界上最可爱的人。孩子通常是非常开放的,他们可以立刻感觉到环境里的痛苦和折磨。孩子能够觉察到自己的身体,并且能感受到母亲身上所散发出的紧张、僵硬和痛苦,或是身边其他人的这些感受。假如母亲在受苦,婴儿也会跟着受苦,而这份痛苦又不能得到释放。
我们现在所说的还不包括许多婴儿曾经受过的残酷虐待。某些父母会把他们内心的冲突转成对孩子身体上的虐待、忽略或是情绪上的排斥。这所有的事情都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留下难以解脱的痛苦。因此,自然的活动就这么被阻碍了,而孩子也无法回归到自然的祥和状态。此外,孩子的身体还可能出现机能上的障碍。即使母亲试着以爱的方式照顾她的婴儿,但如果她心里隐藏着焦虑、自我排斥或是其他的负面感觉,婴儿还是能感受到这些痛苦,而母亲又没有为自己和孩子排解掉这份痛苦。
痛苦与挫败将天真的本性转为恐惧和不信赖
处在婴儿时期,我们的内在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它不必经过学习就可以达成排泄的功能。这种与生俱来的自信,就如同阿米巴原虫的一收一放那么自然。在这个阶段里是没有任何欲望、希望和恐惧的。如果母亲在孩子需要她的时候能够给予关爱的回应,这份自信就会得到支持。
婴儿一开始是处在一种天真无邪的状态里,如果这个有机体能够和谐地运作,而且能得到环境的支持,这份天真无邪的品质就会发展成一种天生的自信。它会演变成对宇宙的一份毫无怀疑的根本信赖。
紧张感若是没有得到释放会发生什么事呢?它会对我们这个有机体、整个系统的运作、我们的环境以及对自己的信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答案是,我们的信赖和自信会被一点一滴地腐蚀掉,或者根本不可能有机会浮现出来或得到发展。这是在我们出生后几个月之内所发生的事。
婴儿体内的焦虑以及母亲心中的痛苦一直都存在着,所以孩子与生俱来的那份天真无邪的信心,以及基于这份信心而发展出的信赖就这么丧失了。我们这个有机体再也无法发展出一份自信,它不再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自动调节,也不相信每件事的发生都是理当如此。孩子不相信和谐的状态会持续下去,因为在婴儿期所感受到的痛苦还没消失。那么如何才能去除这份痛苦呢?
 楼主| 发表于 2010-3-6 22:5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你会越来越觉察到某些事在感觉上是很痛苦的。如果这些痛苦持续存在,我们这个有机体就会把焦点固着在这些令人痛苦的事物上,然后会拿以前美好的感觉来跟它们对比。在尚未释放的痛苦还没浮现之前,没有作这个对比的需要,只有当自动调节进行得不顺利时,孩子才会注意到这种感觉是痛苦的、那种感觉是愉悦的。心中所生起的这些区分活动,只会助长痛苦和挫败。
如果孩子进一步发现痛苦并没有减轻,他就会对痛苦产生畏惧。如果痛苦和挫败感一直无法消除,孩子就再也无法忍受了。他的整个系统还没成熟到可以忍受这份挫折,同时也无法自动排解掉它。假设痛苦和挫败感一直持续下去,就会使这整个有机体无法统合,然后孩子就会开始经验到生存的恐惧。痛苦和挫败会把天真无邪的本性转变成恐惧和不信赖。
接着,孩子又必须学会如何对治这种情况,他的整个有机体必须学会持续不断地焦虑。自动调节系统如果无法顺利运作,神经系统就会出现崩解的情况,于是孩子又会转向身体最原始的机制反应,来对治外在的伤害。当孩子吃进一个无法消化的东西时,身体会自动把它吐出来,这便是最原始的机制作用。呕吐就是一种排斥作用,孩子发现这是他唯一能做的事——把东西吐出来,排拒它。这个作用跟排便是不一样的。排便是把消化过程的残余废物排除出去,呕吐则暗示着自然的消化过程尚未完成,有些东西还没有被吸收。孩子吐出来的是外面进来的东西,譬如酸掉的奶或是不能消化的食物。这个阶段的小孩根本没有内外的观念,所以一有痛苦和不安,就会试着把它吐出去。
投射和界限让本体和真我成为对立状态
孩子如果觉得自己无法对治那些不好的感觉或挫折,会有什么样的心理反应呢?首先,他会出现身体呕吐机制的延伸,一种投射式的防卫机制。孩子会认为这些痛苦是外在而非内在的,他会假装自己并没有恶劣的感觉,恶劣的人是妈妈。当然他的母亲可能的确有痛苦或挫败感,甚至曾经伤害过这个孩子,但孩子有恶劣的感觉也是事实。因此,内外都有负面的情况存在。不过孩子仍然觉得自己和母亲是一体的,他还是无法区分这两者。
孩子是如何把他的感觉投射出去的?若想把问题投射出去,我们必须相信有一个内在,也有一个外在。相信我跟外界是分开来的,才会感觉问题是从外面来的,是它造成了我的不和谐感。投射的机制作用为我们树立起了一道界限,使我们感觉我们和外境是分开的。投射和界限的树立是同时发生的,它们是相依相生的。
这整个过程使我们从本体或真我的合一状态,发展成一种主客对立状态。但真相是界限根本不存在,我并不是和别的东西分开的,而且在能量的层次上,我也不受身体的限制。我的身体也许会排斥某些食物,可是我无法真的把情绪和挫败感吐出来。因此,首先出现的是投射作用,而它又会造成界限感,使我们从完整的能量场中独立出来,与其他的存有分隔开来。为了让这个投射作用顺利发展出来,为了否定自己真实的感觉,我们必须学会停止感觉,这意味着必须钝化、压抑自己的感觉,或是把它们破成两半。投射、钝化、压抑或是把感觉破成两半,本是按照呕吐的机制作用模塑出来的,不过当然,投射作用只会制造出不祥和。
你现在已经知道这种排斥的态度是在很小的时候养成的,通常在婴儿出生后的几周或几个月内就发展出来了。因为我们的外在环境并不完美,所以我们这个有机体必须发展出这种态度。孩子企图排斥的是自己的痛苦、受伤和紧缩倾向,对痛苦的排斥又会形成对父母的认同,进而演变成我们的超我。超我的排斥态度以及自我贬抑的羞愧感,基本上就等于你在吃东西时对自己说:“恶心死了,我不喜欢这个东西。”而超我的说法则是:“恶心死了,你不应该是这副德行的。”接下来又会形成肛门期的排斥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10-3-6 22:52:5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格本身什么也不是,它只是一个会造成我们和别人产生界分的东西,它只会促使我们保护自己,防御我们所认为的外来毒害。可是一旦把自己的一部分排斥在外,你就在身体上制造出了紧张和武装。这么一来痛苦不但无法释放,还可能会压抑它或是想把它推开,而这又会加强你的紧张,减低自我调节的能力和释放压力的能力,情况就这么变得越来越糟了。
孩子必须压抑自己的感受,因为没有别的方法可以释放痛苦和负面感受。如此一来,补充和释放的良性循环——我们所谓的自动调节作用,能够帮助我们保持强壮及活力的自动收放作用——便逐渐被腐蚀,而天真无邪的信赖感及信心也跟着丧失了。然后我们会更加依赖外在事物来释放我们的紧张,而这又会强化超我的排斥态度——“如果我变得乖一点,母亲就会更爱我一点。”当你一切都仰赖她的时候,如果她能给你较多的爱、接纳和支持,你确实会好过一些。不过等我们长大之后,却会不断地渴望得到这份爱和支持,我们不相信自己有能力给自己这些东西。

“性”通常是一种释放压力和痛苦的企图
接着我们又会把内化的母亲投射到别人身上,并且企图得到他们的赞许、爱和帮助。这也是会产生性欲最主要的动机,因为性就是一种生理释放。我们补充了之后一定会释放,所以性通常是一种释放压力和痛苦的企图。
性的动机源自于生命最早期的阶段,那就像是渴望母亲能喂饱你、让你感觉舒服一些,或是像你在吐奶时渴望她的帮助。长大之后你不再相信自己有能力来完成这些事,因为你已经形成了重重的障碍。最后的结论是:“如果能找到可爱的王子或公主,我就能释放我所有的压力,一切都会变得美好起来。”在大部分的关系里,你的伴侣所扮演的角色只是一个让你舒服的人。如果他让你觉得舒服,你就会爱他;若是让你不舒服,你就会排斥他。通常我们渴望的是对方能帮助我们调节自己,一旦累积了一些紧张感,你就会说:“我爱你,让我们来做爱。”但这并不意味性不可能有真爱或欣赏之类的动机,而是性经常出自于一种想要释放紧张的冲动。

自我了悟便是重拾自动调节的能力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整个情况是什么以及问题是怎么开始的,但是我们该如何对治它呢?如何才能重拾天真无邪的本性,发展出自动释放的能力?如何才能增加自信心和自动调节的能力?排斥我们的经验只会使事情更糟。没错,孩子有一段时间确实需要自我防卫,但这个现象如果持续下去,就会累积越来越多的紧张,然后自动调节的能力又会降低,最后就演变成了神经官能症。我们所谓的自我了悟便是重拾自动调节的能力,改变排斥的心理模式,重新与我们本有的自信心和信赖感产生联结。显然每一个人都向往这种祥和及放松的状态。
我们要如何才能接纳自己的经验?首先我们必须认清,我们根本不知道如何接纳自己的经验。人格根本不懂得接纳,人格一开始就是由排斥所形成的,因此它只懂得排斥。即使是人格的存在都是一种排斥,它就等于在对你的本体说“不”。即使你没有在主动排斥自己的经验,人格这个假我也掩盖住了你的真我。人格之所以会形成,就是为了掩盖真实的经验,逃避痛苦和挫折。
因此我们如何才能学会接纳?如果你说“我应该学着去接纳我的愤怒”,你不就是在排斥对愤怒的排斥吗?不就是在排斥自己的抗拒心态吗?假如你渴望从人格之中解放出来,那不就是一种对人格的排斥吗?因此人格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大部分的人都会觉得这整件事是令人绝望的,人格不可能学会接纳。
然而绝望不就是奠基于希望,亦即奠基于排斥的吗?无望跟绝望截然不同,因为它的基础是客观事实。
 楼主| 发表于 2010-3-6 22:5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觉察心中的排斥活动就是一种禅修
让我们回顾一下排斥是怎么开始的。我们一开始所排斥的是痛苦和苦恼。起先我们说:“我不想有这种感觉,它令我痛苦,它太危险了。”不久你的想法就会变成:“我不想要这种感觉,我想要的是另一个东西。我要改善自己,我要成功。”我们甚至会认为排斥是一种友善对待自己的方式。不论你想的是什么——变得成功、变得有爱心、证入实相或开悟——只要你还想改变自己,你都是在排斥自己。每当你想改变当下的感觉时,你就是在排斥自己的经验。你只想把自己吐出来。
但这并不意味我们应该对自己说“是”,因为说“是”也是一种排斥。我们只能做一件事,那就是去观察我们如何在排斥自己。一开始,排斥只是一种想要去除痛苦的企图,然而痛苦并没有因此而去除,我们只是不再面对它了。我们既不能把它吐出来,也不能释放它,于是我们只能钝化我们的敏感度。
现在我们要允许自己变得敏感起来,并且不带批判地去经验自己,既不对自己说“不”,也不对自己说:“我观察痛苦是为了让痛苦消失。”如果我们只是对真相感兴趣,就能做到下面这些事:看、觉察、留意、跟痛苦共处、感觉你当下的经验而不排斥它。你的知觉会因此而变得越来越微细,你会发现你很难不排斥眼前的经验。当你在静坐时,你应该问问自己为什么要静坐?你静坐是因为你忍不住地想要排斥自己,这就是你的真相,所以你必须包容它。切莫对自己说:“不,我静坐是为了接纳自己。”就承认吧,你静坐是因为你想变得有所不同。
请留意你心中的排斥感。不妨把禅修视为一种对排斥及欲望活动的自然而消极的觉察,觉察心中的排斥活动就是一种禅修。禅修就是觉察真相,我们必须对眼前的真相持续不断地观察、聆听和感觉。如果你想要的是另一个东西,那就是一种排斥的活动。心中如果生起了一种想要超越觉察和理解的活动,那里面也有排斥的成分。如此一来你就加重了你的问题,因此你只能观察真相,只能去理解它。试着观察一下自己的心识活动,你会发现即使是我们的理解或觉察,一开始也是被欲望、希望和排斥所驱动的。这真是很无奈的一件事,我们只能去觉察它,而不能造作。
接纳意味着本体已经示现出来
这整件事就是要看到真相,承认真相,因为一开始我们排斥的就是当下的真相。排斥你自己,就等于是在排斥你的经验,因此我们要留意观察眼前的真相是什么。但是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所看到的一切活动都有排斥的成分,我们会发现自己禁不住就产生了排斥。如果观察一下排斥对我们所造成的影响,我们会看到其中的恨意与敌意,发现自己心中的痛苦。试着去理解这个情况中的真相,假以时日,排斥的倾向一定会减轻。
接纳意味着不排斥,停止排斥则意味着人格没有在造作什么,它在那一刻是不活动的。一旦发现到排斥的活动,并且真的感受到它对我们所造成的影响,悲悯就会出现。你会看到自己就像一个小婴儿一般。你越是能洞察到这份排斥倾向,就越有能力爱自己。假如你能看着排斥的活动而不制止它——因为制止便是在参与排斥的活动——就越能不参与排斥的活动。越是看得清楚,越是能不参与。这么做会让某个东西有空间可以冒出来。久而久之,你会越来越不认同,越来越不参与排斥的活动,然后接纳的能力就出现了。
接纳指的不是人格在接纳,接纳意味着本体已经示现出来了。感觉上那就像是一种至福、一种庇佑,如沐甘霖一般。人格是不懂得接纳的,但是它可以臣服于当下的真相——停止排斥——没有偏好、没有批判地臣服以及允许当下的真相出现。譬如你现在对你的膝盖有一种感觉,不论那份感觉是好是坏,你对它都没有批判,这就是一种允许的态度。当你臣服于当下的真相时,接纳的态度就出现了,你会有一种如沐甘霖的温柔感。以前你总是不断地经验人格的排斥所带来的热恼,现在你终于感觉清新和清凉了。你的心终于放松了,你的头脑也安静了。抗拒的热恼活动已经消失。
你无法造作出接纳的态度,但是可以通过对排斥的洞察来允许自己接纳。即使是对某种感觉欠缺觉察,也是一种排斥作用。迟钝、糊里糊涂、麻木不仁都是源自于排斥作用。人格经常假装自己能如实接纳事物的真相,为的只是逃避某种感觉。如果你能彻底觉察眼前所发生的事而不企图造作什么,那么你就是臣服于真相,为自己打开了一扇门,让接纳的甘霖降落到你身上,它一定会洗刷掉你一直想逃避和排斥的那份痛苦。现在你终于不再想排斥那份痛苦,而只是臣服和接纳它的存在。
 楼主| 发表于 2010-3-6 22:5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接纳是一种治疗力量
本体就是接纳,但接纳不是一种赞同,而是一种治疗力量,也是内在自发的补充及释放作用,一种不带有排斥的净化作用。因为人格已经发现自己总是带来痛苦,所以它自然停止了下来。事实上,放下人格的活动以及本体产生净化作用,这两种作用是同时发生的。你的人格和本体在那一刻所产生的理解是相同的,所以它们才会同时运作。人格并没有遭到排斥,而是得到了理解、悲悯与爱。接纳乃是本体的一个面向,不是一种造作活动。
我们的工作就是去认清真相、与真相和谐共处、安住在真相上面,最后你终将重拾你对真理的信赖与信心。看见真相就能重拾信心,这件事的本身便是奇迹,你会像一个充满着信赖的婴儿一般。
如果我们能允许自己接纳每个当下的经验,我们就不会像婴儿时期那么排斥自己的痛苦了。我们会回到更早的婴儿期,那时痛苦和排斥尚未出现,因此我们只是单纯地相信:痛苦即使产生,也会立刻消失。甚至我们会借由自信心和基本信赖的发展而重拾最初的天真无邪状态。我们会回归到最自然的活动里:我吃东西,我的肚子饱了,我消化食物,我上大号,里面没有任何欲望,没有任何希望,也没有排斥。当感觉和觉受产生时,你会去经验它们、吸收消化它们,而剩下来的废物也会自然地排放出去,这便是所谓的自发性。
只要你能接纳真相,解放和自由就会随之而至
内在工作就是要学会如何臣服于真相。虽然我们已经认清洗刷掉内在的紧张感就是洗刷掉人格的自我紧缩倾向,但一开始我们还是要接纳这些紧缩倾向。全然的接纳和全然的觉察是同时发生的,如果排斥一份经验,你就无法理解它了。
没有排斥又意味着不把某件事和另一件事拿来比较,“我喜欢我的本体,可是我不喜欢我的人格。”试问是谁在说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又是什么?这不就是一种排斥本体的态度吗?本体是任由事情自然发生的。只有允许自己去觉察排斥的活动,并且让我们的理解充分呈现,排斥的活动才会自然消失,接纳的状态也才会出现,然后我们就能重拾我们这个有机体的信心和信赖,亦即对真相的信赖。
觉察和理解能够带给我们这份发展,因为当你认清排斥作用时,你会开始感受到那份痛苦,并且能觉察到你一贯的生活方式是无效的,它只会制造苦恼。排斥会产生是因为你不想有苦恼,只想得到快乐。我并不是说你应该喜欢痛苦,排斥快乐;重点是要了解,想得到快乐一定会制造出痛苦,认清这一点你就会停止排斥的活动了。如果你彻底认清了你的排斥、期望及欲求,就会察觉到你所排斥的那份痛苦而能够与它共处,而它就是你每个当下的真相。
如果你执著于某个东西,你自然会排斥它可能不存在这件事。如果执著于一个人,你就会排斥那个人可能会消失这件事。这里面有一种紧抓不放的心态,你就是不愿意开放地去经验自己。
安住在真相或不排斥的心态里,并不是要你采取任何行动,也不是一看到执著就想去除它,更不是想达到某种境界。只要你能接纳自己的真相,解放和自由就会随之而至,这里面甚至连解脱的欲望都没有。如果你还是有期待,那么就必须去认清你的期待也是排斥的一部分。
一旦能毫无疑问地信任我们这个有机体和我们自己,快乐就会源源不断地出现,但这并不是一种刻意制造出的信心。我们不需要对行走的活动有信心,因为我们的脚自然会走到自己想去的地方,而不需要期待它会带着我们往哪里去。这便是所谓的信心。只要能彻底接纳,信心自然会出现在我们的内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