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3-6 22:5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觉察心中的排斥活动就是一种禅修
让我们回顾一下排斥是怎么开始的。我们一开始所排斥的是痛苦和苦恼。起先我们说:“我不想有这种感觉,它令我痛苦,它太危险了。”不久你的想法就会变成:“我不想要这种感觉,我想要的是另一个东西。我要改善自己,我要成功。”我们甚至会认为排斥是一种友善对待自己的方式。不论你想的是什么——变得成功、变得有爱心、证入实相或开悟——只要你还想改变自己,你都是在排斥自己。每当你想改变当下的感觉时,你就是在排斥自己的经验。你只想把自己吐出来。
但这并不意味我们应该对自己说“是”,因为说“是”也是一种排斥。我们只能做一件事,那就是去观察我们如何在排斥自己。一开始,排斥只是一种想要去除痛苦的企图,然而痛苦并没有因此而去除,我们只是不再面对它了。我们既不能把它吐出来,也不能释放它,于是我们只能钝化我们的敏感度。
现在我们要允许自己变得敏感起来,并且不带批判地去经验自己,既不对自己说“不”,也不对自己说:“我观察痛苦是为了让痛苦消失。”如果我们只是对真相感兴趣,就能做到下面这些事:看、觉察、留意、跟痛苦共处、感觉你当下的经验而不排斥它。你的知觉会因此而变得越来越微细,你会发现你很难不排斥眼前的经验。当你在静坐时,你应该问问自己为什么要静坐?你静坐是因为你忍不住地想要排斥自己,这就是你的真相,所以你必须包容它。切莫对自己说:“不,我静坐是为了接纳自己。”就承认吧,你静坐是因为你想变得有所不同。
请留意你心中的排斥感。不妨把禅修视为一种对排斥及欲望活动的自然而消极的觉察,觉察心中的排斥活动就是一种禅修。禅修就是觉察真相,我们必须对眼前的真相持续不断地观察、聆听和感觉。如果你想要的是另一个东西,那就是一种排斥的活动。心中如果生起了一种想要超越觉察和理解的活动,那里面也有排斥的成分。如此一来你就加重了你的问题,因此你只能观察真相,只能去理解它。试着观察一下自己的心识活动,你会发现即使是我们的理解或觉察,一开始也是被欲望、希望和排斥所驱动的。这真是很无奈的一件事,我们只能去觉察它,而不能造作。
接纳意味着本体已经示现出来
这整件事就是要看到真相,承认真相,因为一开始我们排斥的就是当下的真相。排斥你自己,就等于是在排斥你的经验,因此我们要留意观察眼前的真相是什么。但是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所看到的一切活动都有排斥的成分,我们会发现自己禁不住就产生了排斥。如果观察一下排斥对我们所造成的影响,我们会看到其中的恨意与敌意,发现自己心中的痛苦。试着去理解这个情况中的真相,假以时日,排斥的倾向一定会减轻。
接纳意味着不排斥,停止排斥则意味着人格没有在造作什么,它在那一刻是不活动的。一旦发现到排斥的活动,并且真的感受到它对我们所造成的影响,悲悯就会出现。你会看到自己就像一个小婴儿一般。你越是能洞察到这份排斥倾向,就越有能力爱自己。假如你能看着排斥的活动而不制止它——因为制止便是在参与排斥的活动——就越能不参与排斥的活动。越是看得清楚,越是能不参与。这么做会让某个东西有空间可以冒出来。久而久之,你会越来越不认同,越来越不参与排斥的活动,然后接纳的能力就出现了。
接纳指的不是人格在接纳,接纳意味着本体已经示现出来了。感觉上那就像是一种至福、一种庇佑,如沐甘霖一般。人格是不懂得接纳的,但是它可以臣服于当下的真相——停止排斥——没有偏好、没有批判地臣服以及允许当下的真相出现。譬如你现在对你的膝盖有一种感觉,不论那份感觉是好是坏,你对它都没有批判,这就是一种允许的态度。当你臣服于当下的真相时,接纳的态度就出现了,你会有一种如沐甘霖的温柔感。以前你总是不断地经验人格的排斥所带来的热恼,现在你终于感觉清新和清凉了。你的心终于放松了,你的头脑也安静了。抗拒的热恼活动已经消失。
你无法造作出接纳的态度,但是可以通过对排斥的洞察来允许自己接纳。即使是对某种感觉欠缺觉察,也是一种排斥作用。迟钝、糊里糊涂、麻木不仁都是源自于排斥作用。人格经常假装自己能如实接纳事物的真相,为的只是逃避某种感觉。如果你能彻底觉察眼前所发生的事而不企图造作什么,那么你就是臣服于真相,为自己打开了一扇门,让接纳的甘霖降落到你身上,它一定会洗刷掉你一直想逃避和排斥的那份痛苦。现在你终于不再想排斥那份痛苦,而只是臣服和接纳它的存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