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09月30日09:10 来源:广州日报
有大家的关心,刘伯逛广州的心愿有望实现了。 数百热心市民要陪刘伯逛广州
昨天,本报《8年没出门 谁能圆他上街梦》报道上街后,数百个爱心电话打爆本报热线,再一次验证“情义广州人”爱心无限。数百个热心市民争相要为八旬的刘伯圆梦,带他去看新广州,甚至表示要为他寂寞的晚年带来自己力所能及的一点点心意。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是我们对大同世界的美好希冀。然而,看似遥远的美梦就在善良的推动下转眼成为现实。此时此刻,我们必须感谢刘伯,也感谢那些不断给我们生活带来温暖和希望的普通人。谢谢大家!
文/ 记者石善伟 实习生廖宇飞 通讯员胡朝晖
图/实习生刘雷 记者海国
新闻追踪
一位八旬老人的简单愿望,牵动着无数广州市民的心。昨日,《8年没出门 谁能圆他上街梦》见报(见本报昨日A19版),再次掀起了广州人的如潮爱心。昨天一早起,数百个爱心电话打爆本报圆梦热线,要求带老伯一偿心愿。打电话的人中,有老人有学生,也有公务员、专业义工。他们都表示“想陪老人聊天”、“带着老人游广州”。
善良原动力
旧时遗憾引发爱心
昨天,市民李春梅一大早便搭公交车赶到报社,在表达愿意帮助刘伯圆梦的同时,也讲述了自己的辛酸身世。33岁的李春梅是茂名人,3岁多就成了一个孤儿。
“那时,父亲患鼻咽癌去世,母亲改嫁,我跟着奶奶相依为命。”李春梅感慨地说,父亲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她跟着奶奶成了五保户,在全村人的接济下慢慢长大。
初中毕业后,伯父将李春梅带到广州,进入一家煤气站打工,后来还成了幼儿园的保育员。从此,她为了工作就很少回茂名老家看望奶奶。1995年,噩耗突然传来,奶奶因病猝然离世,李春梅没能赶上见到她老人家最后一面。“我以为不会这么快,还想着等闲下来,就回老家照顾奶奶,可最后来不及了。”说到这里,李春梅眼泛泪花。
圆梦靠行动
愿意陪伴老人走下去
现在,李春梅做起了小生意,孩子也10岁了,生活美满。但在她内心深处,没有能向奶奶尽孝仍是永远的遗憾。“发现自己最亲的人离开了,怎么内疚都没有用,这个遗憾是怎么也弥补不了的。”
“我愿意把刘伯当成我的亲人,对他尽一点我的孝心,就如同对我的奶奶尽孝了。”李春梅心里想,如果能让刘伯安度晚年,她可以陪老人一直走下去。
今天,刘伯将走出养老院,开始自己的“圆梦”之旅,参观包括广州新电视塔在内的广州新地标,亲睹广州这些年的大变化。借着国庆长假来临之际,本报特邀请广州65周岁以上老人(尤其是孤寡老人),参观广州新貌,身临其境地感受这座城市的日新月异。有意者,请拨打本报圆梦热线报名:81919191。
学校:刘伯从前外号叫“Hello”
“刘老师的性格算不上内向,为人挺幽默的。”刘伯生前工作过的东平小学校长透露说,刘伯在进养老院之前,一直住在学校单人宿舍,“在学校里,不管路上见到了谁,他都喜欢招呼一声‘Hello’,于是‘Hello’也成了他的外号。”
退休后,街道、学校的团拜活动,也经常邀请刘老师参加。老人有时生病打吊针,学校会派老师彻夜守在其身边。“后来,刘老师主动要求去养老院,我们才把他送过去。”校长介绍,逢年过节,学校都会派人探望刘老师,“今年的教师节,学校还派老师去养老院,送上慰问金。”
护工:老人读报喜闻广州变化大
“刘伯性格喜静,平时我们每天推着他在院内的公园里转转,他就很开心了。这段时间他看报纸听新闻,各种关于广州变化的新闻报道让他心动了,他这才有了出去走走的想法。”护理他多年的楼层班长这样说。
除了本报热线,昨天,老人所在的寿星大厦养老院值班电话也被打爆。刘伯的故事见报后,同院不少老人登门造访他。大家都希望能在长假期间助老人出游,更有心急的市民直接跑到刘伯住处,想立刻带他出门走走。
来自花都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好心人给刘伯送来了月饼、水果,住在五羊新城的邱先生特意来看望老人,并给老人和同房的另外二老送去了月饼,还给每人留下了一百元现金。
养老院反映,其实生活中像刘伯这样多年未出过门的老人不算多。除部分卧床老人外,很多老人都有参加不同的户外活动。
侄子:往年也曾带叔叔出门逛
刘伯终身未婚,可弟妹都还健在,经常到养老院照顾他的两个侄子均年过花甲,都已从工作岗位上退休。记者从学校老师处了解到,两个侄子待老人“比儿子还亲”,几乎每周煲汤给老人送去,还留钱给护工叮嘱“记得给老人煲汤”。今年刘伯至少住过三次医院,端午节后中风瘫倒,花甲之年的侄子也刚从肿瘤医院出院,第二天便赶到医院照顾叔叔。“亏着侄子送来的药,刘老师的半身不遂才逐渐好起来。”刘伯曾想把自己攒下的十几万元退休金分给侄子,可他们坚持不要。
侄子们说前几年他们也时常带老人出门。老人中风后依靠轮椅度日,身体条件很差,进市区走一遭的话,大家都担心他身体能否承受得住。
热心人快照
不一样的人一样的善心
1.难忘师恩型
钟伯(73岁,退休,昌岗路)
“我1953年从白云区新市的萧岗小学毕业,刘老师那时是我的班主任。看了报纸后,我们几个老同学约好去养老院看望他。”
2.孤儿恤老型
李原生(47岁,保安,海珠区)
“我和妻子都是湖南郴州人,都是孤儿。我6岁时没了父母,从小由哥哥抚养长大,我妻子11岁成为孤儿,在村里吃‘百家饭’长大。家里两个孩子,一个已经工作,一个还在读高中,我做保安每个月有1000多元工资,妻子在家没工作,虽不富裕,可生活已经足够。从小没了父母,一辈子没有服侍过老人,这也是一个遗憾。我希望在下班后,能和妻子到养老院去照顾一下老人,如果刘伯已经有人照顾,换成别的老人也可以,不要他们钱的。”
梁女士(佛山)
“刘伯的样子很像我的爷爷。在报纸上看见刘伯的照片,我又想起一年前去世的爷爷。以前,我没有机会再照顾爷爷了,我想要陪陪刘伯,领着他出去玩,就像待我爷爷一样。”
3.惜老敬老型
张小姐(家庭主妇,江南西)
“我们也都有老的那一天,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如果让我来为刘伯圆梦,我会做得很细致的,保证他过一个快快乐乐的中秋节。”
张先生(41岁,建筑工人)
“我来广州已经13年了,对广州比较熟悉。一直以来,我到处打工,一个人四处流浪,连固定的住处都没有。一个工程完工了,就赶往下一个工程。虽然不是特别富裕,可我还是想尽一分微薄之力,利用国庆长假,陪老人到养老院外面,看看广州的变化。我的工作时间比较灵活,如果刘伯在养老院有需要的话,我随时可以抽时间过去看望他。”
4.专业护养型
陈女士(养老院行政人员,农林下路)
“刘伯已经80多岁了,如果连这个简单的愿望都实现不了,那真是太遗憾了。我曾在养老院工作过,如果老人愿意,就算他想到广州之外的地方走走,我们也乐意。”
王芳(40岁左右,省第二人民医院医生)
“我认为,现在最重要的是圆了老人的这个心愿。如果老人的心理得到了放松和满足,会大大有利于他身体的康复。虽然老人中风瘫坐在轮椅上几个月,可如果积极治疗,还是有希望重新站起来的。”
5.爱心团体型
李丹丹(广州市民政局义工联专业义工)
“刘伯所在的老人院,是我们义工联的会员单位。我们从报纸上得知刘伯的故事后,为他量身定做了一个康复方案,帮助他尽快融入同院的老人群体。”
黎英保(广州牛帮汽车协会副会长)
“需要用人、用车,尽管找我们。我们协会的会员各自都有本职工作,可一旦碰上了需要帮忙的事,就会聚到一起来。去年的雪灾、地震,我们就有不少车友开着私家车,第一时间进灾区帮忙运输物资。刘伯游广州,想坐什么车,尽管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