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zqb.cyol.com/content/2009-08/04/content_2786871.htm
启动民间活力 打造灵魂人物 寻找成长基因
广州:“启智模式”引领志愿服务新时尚
特约通讯员 吴楚斌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8-04 [打印] [关闭]
8月的广州,潮湿闷热。8月1日早晨6时,广州青年 志愿者协会启智服务总队(简称“启智”)志愿者邝悦然坐上了前往白云区同德围的头班公交车,她要赶在7时30分前到达“七彩虹欢乐营”(简称“七彩虹”)。
作为一名与智障服务结缘多年的志愿者,两年来的每个周六上午,她都放弃休息,前往参加“七彩虹”活动。 该站点是启智下属的一个服务点,当天举行活动开展两周年庆典。作为负责人,邝悦然每周都组织30多名志愿者,来这里服务社区的智障儿童和伤残人士。 “志愿服务正逐渐成为广州年轻人追求的新时尚,我和朋友们经常相聚在‘志愿假日’里。”邝悦然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幼儿园的一名老师,在她的影响下,身边很多朋友都加入了启智。
启动民间活力走“平民化”路线
2008年1月13日,首届“启智模式论坛”在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召开,与会专家学者热烈讨论,认为启智通过启动民间活力打造精神家园,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参与 公益、参与 慈善的平台。 启智走“平民化”路线,最大程度上方便市民参与、吸引市民参与,让市民感受到“志愿服务就在身边”。 家住海珠区沙园街60多岁的老人何凤珠是启智年纪最长的志愿者,本该和很多退休老人一样“听粤曲”、“叹早茶”,却在孙子的影响下,成了启智学校的常客,参加帮教服务已超过200小时。何阿姨说,孙子热心参加志愿服务,她也尝试着和他一起参加。 而启智年龄最小的志愿者李芷琪还不到5岁,经常和爸爸一起参加志愿服务,不仅去过医院为患病儿童表演节目,还参与自家所在社区的环保宣传。
在某外资公司上班的薛剑聪原是另一个组织的志愿者,他投靠启智的原因很简单:活动很多。现在,薛剑聪是启智辅导外来工子弟的 爱心教室项目的负责人,带领着50多名志愿者定期开展帮教。“哪里需要服务,志愿者就奔向哪。”薛剑聪说,他之前所在的组织,志愿者需要排队参加服务,“热情很高的伙伴们,都另求‘出路’了。” 薛剑聪说,启智会根据每个志愿者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服务岗位和服务内容。除开展服务外,启智还有一些“杀手锏”,比如成立篮球、足球、羽毛球、醒狮、美食、拉丁舞等兴趣小组,凝聚了一大批来自五湖四海却志趣相投的志愿者。 现在,启智每周约有800多名志愿者活跃在40多个服务项目岗位上,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广泛参与、多渠道、多层面、多选择的志愿服务平台。
有灵魂人物是团队成熟标志
一个组织总缺少不了灵魂人物。说起启智的代表人物,非现任队长“老乌”莫属。很多刚加入启智的志愿者,第一次参加活动就问:“哪位是乌队长?”这个笑话在启智已是公开的秘密。 其实“老乌”并不姓“乌”,他叫李森,是中国电信广州分公司的员工,从事志愿服务近10年,网名叫“乌托邦”。2003年接手成为 启智队长之前,李森便长期活跃在志愿服务第一线,从一名普通志愿者到小组长,从站点负责人到副队长,自下而上的岗位经历为接任启智队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李森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把绝大部分时间投入到了志愿服务中。无论你问及启智任何一个服务项目的进展情况,李森都能脱口而出。 志愿者holly用两个词来形容李森“太可怕”:疯狂和创新。往往为了一个活动项目,李森通宵达旦;不墨守成规,网站是他一手经营起来的,星级会员管理制度、届长制度等也是他的“得意之作”。而亲切、温和和低调的一面,也为“乌队长”招来很多“粉丝”。 在启智,还有像李森一样出名的志愿者。资深志愿者马雪萍是启智“心心之家”负责人,曾获“全国孝亲敬老之星”。1998年,在单位一次岗位结构性调整之后,马雪萍下岗了。下岗后的她没有放弃对生活的追求,加入到志愿者行列。 多年来,年届五十的马雪萍经常放弃和家人团聚的机会,奔波在医院、康复中心、老人院等机构,为患病小朋友、孤寡老人演节目、探访、陪护,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全职志愿者”。马雪萍的口头禅是:“有一天我也会变成老太太,也需要志愿者的服务。”
在启智的志愿者中,还有一种称谓叫“启智专职”。2007年,队伍庞大的启智开始聘用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日常运作,开创了志愿者团队聘请专职人员的先例。 目前,启智共有两名专职,琪琪和阿仪,两个活泼可爱的女孩,她们拿着微薄薪酬,却做着大量工作,晚上和周末经常“加班”。“她们都是名副其实的志愿者。”李森说,如果干其他工作,她们的薪酬会高很多。 香港高级社工胡良喜开始接触启智时很惊讶,他感慨地说,以启智这样的规模,在香港的机构中,起码需要100多名专职社工才能正常运作。“志愿者组织的发展和规范,需要越来越多的‘专职’。”
中国志愿服务研究专家、广东青年干部学院谭建光教授曾就“启智专职”的概念提出“志愿者组织管理者”一说,“志愿者组织管理工作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年轻人值得投身的事业。”谭建光说。
从十几名志愿者到1.5万人团队
广州是我国志愿服务的发源地。1987年,广州开通了全国第一条志愿服务热线——中学生心声热线,成为全国志愿服务的雏形。1995年,启智伴随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成立而诞生,以智障儿童和孤儿为服务对象。 十几年来,启智经历了成立摸索、锐意探索和创新发展等阶段,在册志愿者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逾1.5万人。 据启智第一任队长袁桂新介绍,队伍成立之初,只是十几名怀着满腔热情和共同理想的志愿者聚在一起,在没有任何经验借鉴的情况下,小范围不定期提供服务。从1995年底开始,每月定点开展会员招募,1997年,注册志愿者达到300多人,1999年达到1000多人。
步过了“婴儿期”的启智,却面临着“断奶期”。没有资金支持,没有物质资助,启智一步一个脚印。在这个阶段,启智做了很多积极的探索。2001年,启智通过建立华南地区第一个志愿者的家园网站——志愿营地,解决了志愿服务中的两大难题:信息流通不畅和志愿者之间缺乏交流。几乎所有启智志愿者都会经常逛“志愿营地”,他们通过这个平台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并分享当志愿者的感受。 在启智服务十几年的前任队长梁淑华的记忆中,他们不断策划大型活动扩大志愿者的影响力,还多次组织志愿者前往香港“偷师学艺”,服务范围也逐渐扩大到残疾人士、老人和山区儿童等。
从2005年开始,启智步入创新发展时期。如今,一个1.5万余人的队伍稳定运作。这个阶段,启智不断加强管理,从服务纬度和志愿者纬度出发,建立相应的组织架构;建立星级制度和服务时数登记制度;建立起激励机制和团队文化;每年组织数十次志愿者骨干培训,为逐渐增加的服务项目和服务站点培养管理骨干。目前,启智活跃志愿者约5000人,占整个队伍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这对于流失现象严重的志愿者组织来说,启智无疑是成功的。
筹集资金壮大规模有“一手”
志愿者组织往往会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哪来的“专职”费用?很多志愿者队伍会找启智“取经”。 李森说,团广州市委每年会给下属志愿者队伍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启智也充分利用了上级组织丰富的社会资源和平台。“我们不再去麦当劳或人民公园开骨干会议了,只要网上填写一个申请表,市青志协就会安排会议室。”启智通常倡导“活动AA制”,还发起了极具创意的筹款策略——慈善网店计划,盈利除支付成本外,用于支撑启智的运作。
对于社会筹资,启智也有“一手”:利用志愿者项目寻求合作,往往在项目完成后还能“节省”下部分资金。如何节省?通常是志愿者的劳动力换取而来。2005年元旦,启智发起“燃点爱心,驱走寒冬”活动,首次启动社会筹资,自行购买雨衣、食品、信封、慰问信,由百名志愿者组成别动队将物资送给街头的露宿者,这一活动“节省”了2000多元。 有些志愿者组织,虽然不缺资源,但服务项目和岗位一成不变,要么志愿者流失严重,要么队伍规模无法壮大。随着志愿者队伍的日益庞大,如何拓展新的项目,是李森想得最多的问题。“裂变”是启智的惯用手法,一方面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变化裂变出更多的服务项目和站点,一方面随着队伍的逐渐庞大裂变出更多的服务队伍。
邝悦然负责的同德围“七彩虹”,就是成立至今近5年的中山八路“七彩虹”所“裂变”出来的。邝悦然说,随着“七彩虹”志愿者的不断增加,启智计划成立更多的“七彩虹”,而服务范围也从最初仅服务智障儿童扩大到伤残人士,最近还专门成立一个队伍,辅导残障人士求职呢。
除常规服务外,应急志愿服务逐渐成为启智服务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去年南方的冰雪灾害,启智发动近千名志愿者在广州火车站派送物资、疏导人流;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启智迅速组织募捐筹款活动,先后筹集到20多万元捐给红十字会,还组织志愿者到医院探望在穗伤员;北京奥运会期间,4名启智志愿者随广东80名奥运志愿者大军服务在水立方…… 至于明年的广州亚运会,启智志愿者更不会错过。李森说,超过95%的活跃志愿者已报名亚运会志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