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乌托邦队长等您来提问乌托邦队长的微博乌托邦队长的百度知道乌托邦队长的悟空问答
乌托邦队长的知乎乌托邦队长的头条志愿者报名咨询乌托邦队长微信公众号
加入启智报名志愿者义工登记助力志愿之城
查看: 1365|回复: 1

志愿精神:社会动员与人本化行动的新能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2 17: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志愿精神:社会动员与人本化行动的新能源
2008-10-22 10:41






  
  2008512我国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在极短的时间内,便有几十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冒着余震等方面的危险奔赴灾区,忘我地投身到抗震救灾的工作中,形成了与政府组织、军队力量等方面共同抗震救灾的两条战线。志愿者们的行动和事迹,不仅感动了国人,而且震动了国际社会。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引起了全社会从未有过的极大关注和深刻思考。


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在中国的兴起

  志愿精神可以表述为一种具体化或日常化的人文精神。一般而言,志愿精神的内涵表现为三个主要特征:自愿性或非强制性、非营利目的性或公益性,以及亲身实践性或参与性。

  作为促进社区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成员个人身心完善的一种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志愿精神在日常生活层面的实际体现形式就是志愿行动。从起源时间上看,志愿精神、尤其是作为一种公共服务意识的志愿精神,是现代化进程所生发出来的精神层面。对于志愿精神,我们更愿意将其定义为一种公共服务意识。作为现代化进程所产生的志愿精神与慈善心理之间是存在重要区别的,后者更多地源自于宗教,在时间上则于前现代就已存在,而志愿精神更主要地产生于迈向现代化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中,一定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精神,而一定的社会精神便会引发一定的社会行动。

  我们更愿意选择使用“志愿行动”这一词,因为它更突出地表现了志愿活动的主体性,体现了志愿者的主体意识,即他或她所意识到的自己拥有的权利和应该承担的义务。而“志愿服务”这一词则更突出地表现了志愿活动的内容,即志愿行动对于其对象所提供的帮助。所以,如果从公民社会的角度来审视,“志愿行动”更能体现公民主体的性质和特征,而“志愿服务”更能体现公民社会的性质和特征。

  在我国,正式化、规模化的志愿行动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与后发型现代化国家许多社会事业的发展特征一样,志愿行动在我国的启动也呈现出一种自上而下的模式。共青团中央于1993年发起实施的青年志愿者行动成为我国志愿行动的主体。此后,志愿行动成为一种涉及领域不断扩大、参与人数逐渐增多的重要社会行动,在服务人民生活、促进社区建设、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了十分独特的角色。

  现代化进程与人的需要层次的上升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转型,现代化成为这个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当前的中国正进入现代化的起飞阶段,这是中国社会一切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发生急剧深刻变迁的最重要原因。

  马斯洛提出的人类需要层次理论,更主要地是从个体维度对人的需要层次进行一种静态分析,而且是力图建构一种适用于普遍人类范围的理论尝试。
如果我们把人的需要理论的建构基础放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及其成员身上,可以发现另一种人的需要层次理论,这种理论主要是从群体维度出发对今天中国社会成员的需要层次的一种动态分析,这是一种更符合于特殊时空状态的中国社会及其成员的理论建构。

  具体而言,今天中国社会成员在群体维度上所呈现出的需要层次是:生存的需要(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发展的需要(教育、培训、流动、晋升等方面的需要)-→沟通的需要(信息互换,情感交流等方面的需要)-→参与的需要(经济参与,社会参与,政治参与,文化参与等方面的需要)-→表达的需要(展示个性,发挥才能,实现价值等方面的需要)。生存的需要是最基本层次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则是较高层次的需要,而参与的需要则表现为社会性更强的需要,表达的需要则是心理性或精神性更强的需要。

  在中国,志愿精神的兴起,除了具有其重要的物质基础之外,还有其社会心理方面的重要动力源,主要表现在,社会成员更高层次需要的出现,其中社会性需要和心理性需要扮演着极其重要角色,尤其是参与需要和表达需要的日益凸显,成为了人们自愿投身于公共服务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在动因。

  当前中国进入了现代化的起飞阶段。物质发展的成就和现代化基础的奠定,社会成员在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之后,对于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或文化目标的追求,尤其是对于具有重要社会价值的各种目标或行动的追求,呈现出逐渐增长之势。当人们的自身权利、利益要求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之后,其社会责任意识也逐渐增强,从而表现出对于他人和社会的关怀倾向,一个最具体的表现形式便是公共服务意识的提高。在社会成员中,心理性需要、社会性需要(如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逐渐成为驱动或支配他们社会行动的重要内在动因。在现代社会中,公共服务意识是公民文化和公民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典型形式之一便是志愿精神。

  今天的中国社会,随着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领域的逐渐扩大,社会成员的个体空间和心理空间也正在日益扩大。从发生机制上说,社会成员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利益意识的强化,导致了个体心理空间的扩大,而日益独立的个体又产生出日渐强烈的公共服务意识。换言之,一方面是个体心理空间的扩大,另一方面是公共服务意识的生长,而这种社会心理变迁又反映出了现代化进程的一种积极的辩证法:独立个体的成长,以及公共领域的扩大。

  个体心理空间的扩大和个体日渐强烈的公共服务意识,这是现代化进程在社会心理中所引起的相辅相成的两个面相。这一点则是公民社会的重要基础。
而公民社会的实质则表现为,当社会的成员能够自觉到自我的合法权利并努力去维护、以及能够自觉到自我对他人、社会的义务或责任并勇于去担当的时候,公民社会便产生了。

  志愿精神在社会中体现的多重功能

  志愿精神的兴起及其所导致的志愿行动产生出不同的功能。对于这些功能,可以从一定的角度将其区分为促进社会运行层面上的功能、以及促进人的发展层面上的功能。

  首先,志愿精神的兴起和志愿行动的产生,在社会运行层面上主要表现出具有社会教化、社会整合、社会动员和社会导向等方面的功能。

  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对于人的社会化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使社会成员接受基本的社会准则,塑造具有社会取向的价值观,从而形成潜在的服务社会的行动倾向,这就是它的社会教化功能;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能够起到将不同群体的社会成员加以凝聚和团结的作用,它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机遇和场景,使他们一起参与到同一项活动中,甚至还会起到聚合各种社会资源的作用,这就是它的社会整合功能;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能够对于社会成员发挥号召作用,而且这种召唤常常是以无声的形式进行的,但是,其具有超越性的社会关怀倾向又是拥有这种精神的人无法抗拒的,从而会最终在行动上表现出来,这就是它的社会动员功能;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能够以其实际的效应,广泛地宣传并大力地弘扬最具有普遍性的、最能够表达优秀文化成分的社会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而且在越重大的社会事件中,这种特征就会表现得越鲜明,这就是它的社会导向功能。

  其次,志愿精神的兴起和志愿行动的产生,在人的发展层面上将会呈现出以下一些主要表功能。

  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体现了社会成员对价值合理性的追求。现代化的物质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工具合理性的扩展,然而,现代化进程的悖论特征之一表现在,工具合理性的扩展常常极大程度地抑制了价值合理性。因此,为了防止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进程中出现畸形走势,强调价值合理性的意义就显得极其重要。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的意义之一就体现出了社会成员对于价值合理性所表达的追求。

  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表达了社会成员对人本化取向生活的向往。在现代化进程加速的时候,由于社会运行节奏加快,社会竞争状态加剧,社会流动范围扩大,个体价值取向增强等原因,使社会成员对于高情感的向往和对于集体生活的需求表现得日益突出。而在表达志愿精神或参与志愿行动的过程中,过一种富有意义的集体生活,在人际之间进行有深度的交往,实现帮助他人和服务社会的愿望,可以充分地表现出其中所内含的人本化取向的生活目标。

  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成为促进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从社会的角度看,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成为社会凝聚其成员的一种重要场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看,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则成为社会提升其成员素质的一个平台。正是在参与公益事业或提供公共服务的实际行动中,社会成员实现了精神境界的提升,完成了价值观念的变革和人格的完善,甚至促进了自身知识的扩大和技能的增强,而这一切经历及其感受必将成为其生命中一份宝贵的财富。



      《北京观察》2008年第7期


发表于 2009-4-2 18:3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人们的自身权利、利益要求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之后,其社会责任意识也逐渐增强,从而表现出对于他人和社会的关怀倾向,一个最具体的表现形式便是公共服务意识的提高。

希望都可以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