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化背景下的志愿服务与国际融合 | [来源:广东志愿服务研究网 作者:谭建光 录入日期:2006-4-17 阅读:1116次] | [字体:大 中 小] |
内容简介:
文章分析了全球化浪潮对志愿服务发展的影响,即区域性、民族性的志愿服务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不知不觉发生改变。然而,志愿服务不是被动接受全球化冲击,而是在适应过程中促进国际融合,包括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志愿服务的价值、各国志愿者的相互尊重、各国志愿者的相互学习,从而实现志愿服务文化的多元发展、多元互补。
全球化时代,非营利组织(Non_Profit Organizations)和志愿服务(Volunteer Service)的兴旺发达,不仅切实帮助了社会和他人,而且促进国际交流、沟通与文化、生活的融合。志愿服务事业是人们愿意无偿付出时间和精力、资源来帮助他人与社会,不求回报,只图他人幸福、社会进步。这样一种没有个人私利及团体利益的精神与行为,可以超越国家与民族的局限,促进国际社会的融合。
一、志愿服务:人类共同的选择
虽然慈善事业和互助行为自古就存在,东西方国家也有不同的社会服务传统。但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向现在这么重视非营利组织、志愿事业,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将越来越重视。欧美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非营利组织及志愿事业只是零星发挥辅助作用,其功能被政府、企业的功能所覆盖。可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非营利组织及志愿事业迅猛发展,发挥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如今,欧美国家的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形成支撑社会发展的三大因素。社会结构中,非营利组织及志愿事业成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重要因素。中国在改革以前只重视党政的作用,改革开放20多年后重视企业的作用,再过20多年必然重视非营利组织及志愿服务的作用。在全球化趋势影响下,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为志愿服务的新选择。“非营利组织也越来越多地进入国际领域,以前从未考虑国际市场的慈善组织,也要进入国际市场,有许多已经开始寻求国际成员。”⑴ 由于人类需要志愿服务,人类也愿意参与志愿服务,因此各国、各民族都选择志愿服务为消除意识形态障碍、经济利益障碍的共同事业,鼓励公民参与和实践。
(一)人类生活与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对于人类生活的积极作用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显现出来的。传统农业社会,自然村落中的民众互助主要是依靠亲戚、友邻,灾难发生时依靠亲友的集体帮助,生活困难时依靠亲友的零星帮助,甚至生产、劳动需要时也可以获得亲友的不定期帮助。近代工业社会初期,慈善组织和志愿团体对于弱势群体的帮助,如对孤老寡残、失业失学人士的帮助逐渐兴起,但是,由于人们对于志愿服务认识的局限,服务领域受到极大限制、志愿组织也受到极大忽视。现当代社会,志愿组织对于社会和他人的服务内容、服务领域不断扩大,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重视。特别是青年一代,参与志愿服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必然环节,成为伴随他们自然成长的因素。德国政治家、社会民主党领袖、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Helmut Schmidt)分析:“事实上,现在的许多年轻人愿意投身于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活动。大量的服民役者证实了这一点,各种协会和教会的青少年工作证实了这一点,帮助外国人、保护纪念物、提供发展援助、自然和环境保护以及绿色和平组织和大赦国际的活动同样证实了这一点。此外,年轻人还具有高度的牺牲精神。无论在哪里,只要有具体的任务,并且有负责任的、热心的人主持工作,就有许多年轻人愿意为此效力。”⑵全球化时代,人们对于志愿服务的新认识、新态度相互传播、相互影响,形成接受、支持、参与志愿服务的社会氛围。一方面,人类生活越来越需要志愿服务。不仅仅是特殊群体需要,而且各种人群在文化沟通、社区建设、生活改善、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多种领域,都需要志愿服务。或者是需要志愿者的直接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或者是需要志愿者的呼吁,引起社会重视、关心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人类越来越需要参与志愿服务,通过实实在在的帮助社会、帮助他人,使人自身的精神充实、心灵安宁。所以,志愿服务从过去特殊的事业,演变成为当今时代普遍性的、大众参与的共同事业。
(二)志愿服务的民族与区域特色
在全球化时代,各国文化与生活互相影响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各自的特色与差异。志愿来自各个国家和民族,志愿服务从区域、国家拓展到国际领域,不同的民族与区域特色也影响服务的理念和行为。尤其是一些区域、城市的经济文化特色定位,造成志愿者对某种领域的熟悉和擅长,从服务过程中体现不同特征。
表1-3:国际上一些城市的定位⑶
城市或地区 功能或形象定位 城市或地区 功能或形象定位
牛津
悉尼
西孟加拉
迪拜
新加坡
大坂
威尼斯 大学城
聪明的城市
通往东方之路
中东的运动之城
智慧岛
体育乐园
水上之城 伦敦
纽约
东京
布鲁塞尔
班加罗尔
巴黎
维也纳 国际金融中心
世界城市
国际大都市
欧洲之都
亚洲“硅谷”
时装之都
音乐之都
在人们的心目中,传统社会的乡间民俗就强调区域特色,现代化的大中城市就简单趋同。然而,真正进入现当代社会,农村城市化与都市国际化的推进,反而促使各国的城市注重发挥区域特色,形成独特形象和魅力。同样,志愿服务在发展过程中,初期强调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都遵循同样的准则,然而,实际的发展却不仅不抑制民族、区域特色的体现,反而利用不同的特色丰富了志愿服务的内容。
首先,民族与区域的特色使全球志愿服务多样化,增强了吸引力。来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志愿者,将自身文化优势运用到对不同国家、民族的服务之中,让对象在对比、借鉴中开拓视野,增加了解决问题、改善生活的思路。
其次,志愿者拥有不同民族和区域的特色,在合作交流过程中不断融合创新,发展出新型的服务理念、服务模式。例如,近代以来欧美国家的认识单纯崇拜理性科学,对于东方模糊思维批评较多。然而,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中,人们发现借鉴东方模糊思维具有新的意义。全球志愿服务的发展,促使东西方志愿者合作,合理适当的模糊思维的运用,对于缓解弱势群体成员的心理压力,调整期望值和寻求新的生存发展机遇,具有积极的作用。所以,西方国家的志愿者吸收东方特色的模糊思维,东方国家的志愿者吸收西方特色的理性思维。既运用在不同的志愿服务场合、志愿服务对象,也力求交叉运用过程中融合创新。
再次,不同民族和区域的特色应用于志愿服务活动,丰富了志愿者的心灵。全球化背景下,志愿开展国内服务和国际服务,需要付出时间、精力和智慧,服务过程也充满艰辛和困苦。
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志愿者,运用各自风俗民情的特色,调节志愿者的精神生活,增加志愿服务过程的快乐,也是非常有益的。
(三)世界各国志愿服务发展的共同趋势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的志愿服务发展,在保持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也逐渐体现一些共同的趋势。因为,志愿服务的几个基本特性决定其具有共同因素。首先是关爱与服务。志愿事业是抛弃地区与民族的偏见影响,关心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服务每一个人的合理需求。越是志愿服务发展快的地方,人们相互之间的爱与关心得到提倡。其次是自愿行为。当市场经济的竞争压力使得人们被迫从事一些不情愿的,但有是谋生所必须的职业时,内心的苦恼与困惑是必然的。志愿服务却是尊重人们的自愿选择,是人们在职业约束之外的奉献和付出的快乐体验。所以,它摈弃了人的个体利益、群体压力、民族制约,而是遵循人类共同的本性。再次是有益于社会和他人。志愿服务最主要的特征是无偿地帮助社会和他人,是社会更加和谐、人类更加幸福。特别是帮助遭遇特殊困难的人们,共同增强勇气、战胜灾难、创造生活机遇。因此,“从事发展的NGO面临的挑战不仅包括帮助那些受社会隔离的人们完全回到社会中来,而且要使当地的群众能充分了解世界,成为有责任的世界公民。”⑷我们认为,全球志愿服务的发展,既促成各国公民之间的互相帮助,也有利于各国志愿在服务活动与交流中成长,从而使人类在善意和友爱中发展成熟。一是各国、各民族都逐渐接受和支持志愿社团和志愿服务。原来,欧美发达国家的志愿服务产生初期,政府对它并不重视,企业对它具有排斥的态度。然而,随着社会的民主化和人们的需求增强,政府和企业尊重并重视志愿服务的价值。在原苏联东欧国家,由于计划经济及计划管理社会的观念使领导自认为包含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也排斥志愿服务事业;贫穷国家则依然依靠亲友邻里网络进行互助,对志愿服务持怀疑态度。但是,伴随全球志愿服务的发展,不同国家和民族都发现并承认志愿服务事业的特殊功能,即帮助他人与自我教育,对志愿服务持支持、鼓励的态度。二是各国、各民族的志愿者都都逐渐理解和接受尊重服务对象特点、满足服务对象需求的原则。早期的志愿者,特别是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志愿者,喜欢按照自己国家或民族的价值取向判断非西方国家服务对象的意愿,希望改变服务对象的生活追求。实践说明,这种努力既存在极大的困难,也不符合志愿服务必须尊重每一个特性的原则。因此,当代的志愿者自我调节,尊重不同国家、民族的习俗,尊重不同国家服务对象的特殊意愿,成为志愿服务的共同趋势。正是由于志愿团体、志愿者尊重了国家和民族的差异,没有试图干涉与改变;各个国家和民族对于志愿者的进入和志愿服务的发展的态度也发生转变,由戒备、限制、抵触变为鼓励、支持。因此,全球志愿服务的发展非常迅速,形成引人注目的趋势。
二、志愿服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全球化背景下,志愿团体和志愿者的国际交流、国际合作大量增加,既丰富了志愿服务的内容与形式,也丰富了志愿者的见识、充实了志愿者的素质。
(一)从孤立封闭到交流合作的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发展的早期,受到国家、民族、区域封闭的影响,功能的发挥也受到极大限制。特别是不同国家或民族的偏见,制约慈善事业、志愿事业的交流。不仅限制跨国、跨民族的交流;而且限制跨地区、跨社区的交流。所以,早期志愿者的社会事业比较闭塞,服务思维比较机械,也难以扩大志愿服务的影响力。20世纪后半叶以来,全球化趋势改变了这种格局。“今天全球流动和相互联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跨越了几乎完全由民族国家组成的世界。几乎覆盖世界的民族国家和几乎涉及所有领域的全球化同时并存。”⑸各国的志愿者不是被动应付全球化的冲击,而是主动扩大志愿服务的交流,产生良好的效果。
首先,从独自探索到相互借鉴。各国各民族的志愿服务,既继承独自的传统因素,如慈善、公益传统、互助传统等;又融合新的现代因素,如爱心奉献、助人自助等。而且,作为伴随现代社会发展和壮大的志愿服务事业,最重要的是不断充实现代因素。然而,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志愿服务兴起初期,受政治文化和族群习俗的影响,部分志愿者不愿意进行国际交流,而是强调独自探索,为此走了许多弯路。一些国家将志愿服务与政治运动结合,导致不良后果;一些种族将志愿服务与极端宗教迷信结合,导致严重恶果。很多国家和民族的志愿者由于不借鉴其他国家、民族志愿者的经验教训,从而使得志愿服务的发展经历曲折。全球化趋势影响下,国家和民族都意识到开放、交流的重要性,也为志愿者的交流借鉴提供了新的空间。不同国家、民族的志愿者,逐渐增加对其他国家、民族志愿服务的了解,借鉴其经验教训,更有利于选择合适的发展途径。
其次,从被动应付到主动交流。全球志愿服务的交流过程也是改变志愿者认识和态度的过程。最初,志愿者往往是在客观趋势的影响下,被动进行交流。这样,虽然参加了交流活动,但缺乏真正的收获。被动应付的态度有以下表现:一是表面交流时,内心抵触和反感。总是认为自己的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最好,别人的并不好。二是表面交流,内心却心不在焉。总是欣赏自己的经验,忽视别人的经验。全球化趋势影响下,各国各民族的志愿者都逐渐明白,交流和学习才能够使团体与个人不断进步,不断掌握新的服务知识、服务技巧。因此,志愿者的交流意识和交流热情都日趋增强。一方面,欧美发达国家的志愿在世界各地从事志愿服务时,主动与当地居民加强交流,从特殊生活习惯、思维习惯中学习新的因素;发展中国家的志愿者也主动与其他国家志愿者交流,借鉴他们的经验教训。而且,如今传播媒介发达,各国志愿者借助网络、电信、书信交流的渠道越来越丰富,通过交流获得的收益越来越多,交流的积极热情越来越明显。
再次,从特殊心态到平等合作。过去,不同国家、民族的志愿者在交流中遇到心态的障碍。发达国家的志愿者自认为是“文明传播者”,态度居高临下、盛势凌人,让别人难以接受;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小国家的志愿者也维护自尊,强调本民族的优势与特征,得理不让人。所以,虽然志愿者是出于善良的愿望帮助他人,但由于态度的抵触而难以产生效果。全球化时代,人们对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各种情况越来越了解。那么,相互了解越多,隔阂和障碍就越少,人的傲慢心理就削弱和减少,有利于志愿者的平等交流。如今,不仅每个志愿者在交流中注意互相尊重、平等对话;而且许多志愿团体重视平等交流的原则,在志愿者手册、志愿者指南等读物中详细列出与其他国家、民族进行交流时注意的事项。所以,欧美发达国家的志愿者在与发展国家志愿者、志愿服务对象交流时,注意以平等的心态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发展中国家的志愿者与欧美国家志愿者、志愿团体交流时,注意平等自主地了解和学习对方的经验。平等对话的心态,使各国志愿者从交流中真正互相学习,服务知识和服务技巧获得较大提高。
全球化背景下,志愿服务从封闭转向交流,丰富的志愿服务的内容,扩大了志愿服务的领域,提高了志愿者的素质。
(二)志愿服务国际交流合作的内容与方式
当代志愿服务的国际交流合作,具有越来越多样、越来越丰富的内容,方式也不断创新变化。许多志愿组织的成员,从单纯满足区域、国内的服务,发展到注重跨国、国际的服务,与其他地区、国家的志愿者形成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
第一、志愿服务观念的交流。志愿者的观念意识创新是志愿服务发展进步的前提,然而,固守狭隘传统观念就难以实现创新变革。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的志愿者扩大视野,增加对外国的了解,服务观念逐渐变化。而且,志愿者的新理想、新信念影响社会舆论、影响政府决策,促进更加人性化和合理化的社会秩序形成。研究表明,“非政府组织能够成功地影响政府决策的程度取决于国际舆论、冲突的性质、该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而不是取决于非政府组织有地方支持者能强有力地支持其日常活动。”⑹所以,志愿服务的国际交流合作,前提和基础是观念的沟通、思想的影响。目前,欧美发达国家的志愿者不断努力,使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及非政府组织将人权保障、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作为奋斗的目标;发展中国家的志愿者不断努力,使西方国家的政府及非政府组织关注贫困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社会公平问题、社会稳定问题等民众遇到的更为严重和迫切的问题。因此,观念意识的沟通交流是促进合作行动的良好前提。
第二、志愿服务行为的合作。从近现代志愿组织产生之日起,跨国服务就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早期的西方志愿者远渡重洋,到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贫困国家提供服务。虽然这些志愿者大多数具有宗教背景,承担传播宗教的功能。但是,其中不少人真心为贫民百姓服务,做了许多好事。进入当代,不承担宗教传播功能而纯粹是提供服务的志愿者越来越多,他们受到各国民众的欢迎和拥戴。同时,发展中国家纷纷成立志愿团体,最早接受思想启蒙的本国、本地志愿者主动与跨国志愿者合作,开拓各项服务事业。从文化启蒙、提供医疗、救助贫困、改善生活设施、美化社区环境等,都有国际志愿者的支持和参与。
第三、志愿服务信息的共享。随着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达,志愿者的国际交流合作具有更加方便、更加有效的途径。信息共享是体现志愿者合作精神,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方面。“更广的包容性、更好的信息流、更大的透明度和覆盖面更广的、能够平衡各方利益的论坛机制有助于改善全球和局部制度的功能,以消除贫苦,促进可持续发展。”⑺利用全球化的条件,志愿组织和志愿者通过信息沟通,达成社会服务的共识,并且根据不同国家的需要提供信息支持。特别是当某些国家和地区对于志愿组织粗暴干涉、横加阻挠时,各国的志愿组织互通信息,一方面声援受压抑的志愿团体,另一方面提供各种参考信息,推动尽快解决问题。全球信息共享是当今时代的特色,志愿组织借助信息发达的条件,实现跨越国别差异的共同发展。
第四、志愿服务网络的互助。全球化时代提供的交通、通讯条件,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志愿服务形成日益紧密的网络。从信息沟通的网络到资源共享的网络再到人员互助的网络,虚拟网络和现实网络并存,为志愿服务的变革、创新提供良好的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的网络储备和网络流通。仅从中国的情况看,“目前在中国活跃着一批国际组织、一些外国志愿者组织派出的志愿人员,他们活跃在各个领域,不同的地区,活动内容包括教育、卫生、科学技术、环境保护、扶贫等等。中国与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合作是一项新兴的事业,是国际发展援助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⑻目前,从联合国及其他全球性、国际性组织看都具有自己的志愿人员储备,随时向世界各国确实需要志愿服务的地方派遣成员;各种区域性、洲际性的组织也储备了志愿人员资源,可以相互派遣、提供服务;各国的志愿组织对外服务的能力也大大增强,可以及时向外国输送志愿者,提供所需要的服务。全球各国、各地区的志愿组织逐渐形成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网络,为所需要的国家和地区提供有效的服务。
志愿服务国际交流合作的内容丰富多样,志愿服务国际交流合作的形式不断创新。借助全球化时代提供的机遇和条件,志愿团体逐渐形成全球互助的网络,为国家、地区、民众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取得明显的成绩。
三、志愿服务与国际文化的融合
志愿者在为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民众提供服务的时候,也促进国际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一)不同文化背景志愿服务的价值
历史上,一些文化背景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于志愿服务的接受程度有差异。从古代看,专制制度比较严格的国家和地区,认为人的所有生活与工作都应受到控制,包括对于弱势群体的服务也应该是当政者的专利,非常排斥志愿服务。从现代看,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国家和地区,认为人的工作与生活是按计划、规定进行安排的,社会服务也是计划性行动,同样排斥志愿服务。可是,进入当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探索市场经济的道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虽然具有区别,但是也有许多共同点。因此,作为社会补充的志愿服务受到所有国家与地区的欢迎。不同民族文化对于志愿服务的理解有差别,但是在本质都认同和支持。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地区传播志愿服务的价值观,成为全球化时代许多跨国志愿者、国际志愿者努力奋斗的目标。著名学者及人道主义者艾伯特•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深信,“作为一个有思想能力的人,我们应该尊敬别人和别人的生命,因为他们像我们自己一样,强烈地冀求着自由而快乐的生活。因此,无论是身体或心灵,任何对生命的破坏、干扰和毁灭都是坏的;而任何对生命的帮助、拯救及有益生命成长和发展的都是好的。”⑼所以了解各国志愿服务的文化背景和向各国传播有意义的志愿服务文化,就是全球化时代志愿文化发展的特色。
(二)各国志愿服务文化的相互尊重和相互借鉴
全球化时代的志愿服务,倡导的是互相尊重和互相借鉴,而不是互相排斥与互相取代。志愿组织的成员,在同各国、各民族人士交往时,秉承的是了解、尊重、吸收对方文化精华的精神,力求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发达国家和发展国家的志愿团体,都要求成员具备包容的心态,学会欣赏不同文化因素,理解志愿服务观念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变化。例如,许多发展中国家志愿人员对于美国政府的一些主观、武断行为非常不满,但并不否认美国公共服务中值得学习的因素。美国学者乔治•弗雷德里克森指出:“在美国,我们把公共服务中基本的道德责任界定为乐施好善的爱国主义:一种对美国人民的无限的爱,以及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基本权利必须受到保护的规则。”⑽现当代志愿服务的许多观念、措施就是来源于美国,是美国人精神的一种转化和体现。同样,许多发达国家志愿人员对发展国家的一些传统、习俗、观念、行为不能理解,但并不轻率否定,而是努力观察和了解,发现这些传统的价值。进入21世纪,各国志愿团体的进步在于不仅承认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的存在价值,而且主动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从而,各种志愿团体形成既有独自特色,有能融合丰富因素的志愿服务文化,为志愿事业的多元化发展奠定基础。
(四)全球志愿服务对文化融合的促进作用
全球化时代的志愿服务,除了促使各国志愿人员的互相交流学习外,还推动跨国的、国际的志愿行动。全球志愿人员的流动,带动了全球文化的交流、互动,促进文化融合与文化创新。首先,全球志愿服务促进西方文化的反思与更新。近百年来,西方文化尤其是欧美国家的文化依靠经济发达的优势,形成强势姿态,往往是影响别国,而不善于虚心学习,导致其他国家的反感。伴随全球志愿服务的兴起,西方国家志愿者到发展中国家服务时,抱着互相尊重与学习的态度,不断发现发展中国家文化的价值,从而反思西方文化的不足、欠缺。这样,有助于发达国家吸收各国文化的精华,促进自我革新。其次,全球志愿服务促进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开放和创新。由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统治体系比较封闭,难以接受外国的政治文化影响。然而,志愿团体以服务民众、服务社区的目标,容易获得发展中国家统治者的许可,进入该国境内并开展服务。在志愿服务的交往、交流过程中,志愿者体现的现代文化因素也受到该国民众甚至领导人的关注,从而产生文化融合,促使发展中国家的文化走向开放和创新。再次,全球志愿服务促进了全球文化的认同。在信息封闭的时代,每个国家的成员都认为自己的文化就是最好的文化,甚至高于他国的文化;信息开放的时代,不同国家的成员接受文化交流,比较文化的优劣势。全球志愿服务的发展,促使各国志愿者以积极的心态尊重、了解、学习、借鉴他国的文化,同时将各种文化的优秀因素进行融合,形成良好的全球文化。志愿团体、志愿人员促成的全球文化以全球志愿服务文化为基础,倡导全球公民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组成和睦相处的世界大家庭。这样,它作为与全球政治文化、全球经济文化工作发挥作用的因素,推动世界各国关系的良性发展。
全球化是新的趋势,全球志愿服务是新兴的事业。我们认为,从地区到国家、从国家到世界,志愿者在服务空间、服务领域的扩大过程中,更新和改善了素质,也作出更加有意义的贡献。最重要的是促进了全球的文化交流、文化互动、文化融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