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乌托邦队长等您来提问乌托邦队长的微博乌托邦队长的百度知道乌托邦队长的悟空问答
乌托邦队长的知乎乌托邦队长的头条志愿者报名咨询乌托邦队长微信公众号
加入启智报名志愿者义工登记助力志愿之城
查看: 1905|回复: 1

志愿服务与中国社会安全网的建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28 14:5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志愿服务与中国社会安全网的建设
[来源:广东志愿服务研究网  作者:谭建光  录入日期:2006-5-11  阅读:1390次]
[字体:大 中 小]
    中国从1987年产生志愿服务队伍(广州市“手拉手”热线辅导志愿者)、1989年产生志愿服务社团(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道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广东省深圳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1994年成立“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至今,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地建立起全国各级志愿组织网络,开展了灵活多样的志愿服务,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如今,中国的社会转型进入关键的时期,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种矛盾与问题也积累到一定程度,容易激化和爆发。我们作为长期调查研究广东省社会结构变化、青少年发展变化和志愿服务发展变化的专业工作者,感觉到构筑社会安全网的问题越来越突显其重要性,而在其他社会安全网因素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志愿服务作为社会安全网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具有现实作用,应该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因此,经过反复思考,我们撰写这一份建议,提供党中央和国务院参考,促进中国社会安全网的建设。
一、当前中国社会安全网建设存在问题与隐患
    在世界各国学者提出的构建社会安全网建议中,包括政府部门、司法部门、非营利部门、社会团体、社会保障体系、志愿服务等。中国的这些相关机构、团体也在发挥努力,尽量构筑社会安全网,力求保障顺利实现社会转型。但是,社会体制改革与社会结构调整过程中,上述安全网的一些因素职能不健全、一些因素职能扭曲、一些因素力量太弱,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就留下越来越严重的隐患。据我们在广东省一些地区的调查,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隐患,而且这些问题对于全国也有普遍性。
(一)党政部门职能的交错与矛盾,引起群众的信任感与支持率下降   
    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求党和政府的职能转换,以促进社会公平发展为主要职责。但是,从基层的情况看,党政仍然承担复杂繁重的职能,而且这些职能之间有相互矛盾之处,导致左右为难、无法奏效,削弱了在群众中的威信。其中,最突出的如社会管理与服务群众的矛盾。一方面,为了国家和地区的长远发展利益,必须加强社会的依法管理、规范管理、科学管理。地方政府为了贯彻和执行这些管理措施,与群众的眼前利益、短期利益发生矛盾。另一方面,为了体现党和国家关心、服务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宗旨,地方政府又承担了开展服务工作、协调利益矛盾的职能。当两者发生矛盾时,群众投诉的对象是地方政府及下属管理机构;投诉的渠道也是地方政府及下属管理机构;就无法真正解决问题,而是压制下来,逐渐积累,具有恶性爆发的危险。我们曾经在一个快速农村城市化的镇(刚改为街道),看到“谁违建一块砖,就拆他一栋楼”的标语;而且据了解,街道每个部门都负责联系一个社区(行政村),清点违章建筑和督促“拆违建”的工作。如果完不成任务,就受到批评和处理。同时,这些部门又承担“维稳”的任务(维护社会稳定),不能导致群体性上访和恶性事件发生,一旦发生也追究责任。我们深入了解,加速城市化进程是沿海发达地区规范土地管理,避免盲目建设和过度开发的必要措施;但是城市化引发的短期性土地增值、房产增值,恰恰又是引发违章建筑热潮的直接原因。基层干部陷于“发展——规范——冲突——控制——积累——爆发——处理”的循环,基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思考长期工作思路。他们说,“这样的高压控制,久了就会疲劳,一旦松懈就不敢担保会出什么乱子。”
    地方党政部门的社会管理与群众服务两种职能之间,按照理论解释应该是一致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产生矛盾。导致群众有较大意见,说“人也是你,鬼也是你,不知该相信谁。”因此,党政部门需要借助群众性的志愿服务来改善形象、协调关系,从而避免直接介入所产生的冲突,有利于树立“亲民形象”,获得社会的信任、信赖,树立越来越高的威信。
(二)社会机构与社会团体的利益之争,导致偏离社会服务、公众的宗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小政府、大社会”思路的推进,一方面由各地政府支持而建立许多社会机构、社会团体,承担分解出来的公众服务的任务;另一方面社会各界也争取建立一些社会机构、社会团体,力求承担公众服务职能。但是,我们在广东省各市县的调查发现,这些社会机构、社会团体由于配备专职人员,而且专职人员队伍越来越大庞大,为了满足机构及人员的利益,不仅占用了政府拨付来的资金发工资奖金,同时巧立名目收取公众服务的费用,增加工资奖金。特别是一些政府部门,收支“两条线”以后,不能滥发奖金津贴,就设法在相关连的社会机构、社会团体经费收入中提取,作为人员收入的补充。所以,各地群众对于不论是政府支持办的社会机构,还是民间办的社会团体,印象越来越差,越来越不信任、不欢迎。认为他们“说得再好听也是假的,目的就是为了收钱。”
    借鉴外国的经验,非营利机构和社会团体的成员中,只有20%以下是受薪人员,80%以上是志愿者,并不需要太多的机构运行成本,能够将90%以上的经费用于服务项目,真正体现服务公众、服务社会的宗旨。所以,大力发展志愿服务,壮大志愿者队伍,也是改善社会机构、社会团体状况与影响的有效途径。
(三)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窄和水平偏低,难以真正扶助弱势群体度过难关
    国家和地方政府不断探索新的社会保障形式,力求满足社会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要求,建构“中国社会最后的安全网”。但是,我们在基层的调查发现,即使是广东省这样经济较发达、社会保障投入较大的地区,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形势依然严峻。一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或者保障水平非常低,以至于农民自己都缺乏参加的兴趣。当中央、省市领导发表讲话、表示重视的时候,地方就发布一些政策、措施,实际落实的程度非常低。我们在山区调查时,问为什么农村社保问题难以解决,干部说,“我们有时连工资、津贴都只能领70%,哪里还顾得上农民的社保。那些政策、措施是制定给上面看的。”二是沿海地区的农民工社会保障难以落实。虽然中央和国务院为此制定政策、提出要求,但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各种类型企业繁多,外来务工的农民工队伍庞大,仅在深圳市就接近1000万人。许多外资企业、私营企业是基于低成本而获得利润的运行,不愿意或难以承担员工的社会保险;政府又没有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我们在员工居住区了解情况时发现,虽然企业交纳员工社会保险的数量增加,但是仍然有42%左右的被调查者说“没有听说过有任何社会保险”,25%的被调查者说“不要什么社会保险之类,就希望加点工资就好了。”因此,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实际上存在许多欠缺。三是城市社区和农村城市化地区的社会保障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一些城市的领导,适应国家关于关心、帮助城市贫困群体的要求,提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但是执行两三年之后,无法继续执行,因为原来就是利用财政透支进行支付,逐渐难以承担。特别是加速农村城市化的地区,为了吸引农民尽快同意转变为居民身份,就答应在社会保险等项目较高的数额,可是政府支付几年之后就没有后续资金。群众因此认为政府是欺骗他们,引起的群体事件也越来越多。
    根据目前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差异程度,完全依靠社会保障试图解决各种问题,是不现实的。借鉴欧美国家工业化转型时期的经验,社会保障逐渐探索和建立的时候,志愿服务作为参与扶助弱势群体,解决实际困难的力量之一,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经验。
(四)社会价值观转型的模糊与失真,促使公众容易产生偏差行为
    如果说以上体制与机制存在的问题,导致中国社会存在安全隐患。那么,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存在的问题,对于社会安全的冲击也是非常大的。为此,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倡导树立“八荣八耻”观念,就是针对这种状况。可是,据我们到基层的了解,不少地方是“雷声大、雨点小”,领导在大会上说要“积极倡导荣辱观”,会后却说“有什么用,讲了多年,还是这样。”群众的批评更尖锐,说有些干部“会上荣辱观,会后打麻将、夜晚按摩房”,影响非常差。
    我们调查时,群众反映:中央和国家领导人的用心非常好,确实抓住了社会问题的关键。可是,每次上面提出新精神后,下面却经常“搞歪了”,一些干部只重视“积极贯彻、大力宣传”的过程,却根本不关心真正落实的效果。因为,只要表现宣传、贯彻的积极态度,就能够得到肯定和提拔。
    还有一个问题是有些干部宣传是一套,行为是一套。群众说,“他们在会上说的东西,连他们自己都不相信。”这样,在社会上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原因在于,干部是出于职务、职责要求进行宣传教育活动,而不是出于真心实意的态度进行宣传,内心就是“应付、对付”。上行下效、上樑不正下樑歪,群众包括青少年的价值观模糊、道德混乱状况难以真正扭转。一个社会缺乏健康向上的精神支撑、缺乏健康有益的价值观支持,产生危机和动乱的因素就依然存在,值得警惕。
    我们的调查发现,由于志愿者是自愿参加服务团体,并且不是出于职责要求而是出于心理认同相信“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真心希望传播社会主义荣辱观。他们的文明传播、义务教育过程,就能够在群众中产生良好的影响,有利于建构社会精神的安全网。
二、志愿服务对于建构社会安全网的支持功能
    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志愿服务的发展和壮大对于建构社会安全网具有突出的作用。我们曾经借鉴外国、港澳台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在社会变动较大的时期,志愿服务的作用突显出来;而在社会平稳发展的时期,社会福利机制的作用较大,志愿服务发挥辅助作用。20世纪40年代的战后难民安置及重建工作,是欧美志愿服务发展的一个高潮;60年代欧美社会波动和风潮起伏又需要志愿服务帮助稳定民众生活,获得较大发展;80年代以后伴随东欧和发展国家转型,志愿服务形成世界潮流,提供多样化的服务。虽然,其中一些西方志愿组织和志愿者隐藏的政治目的值得注意,但大多数志愿组织和志愿者是在社会最需要的时候提供服务,作出了贡献。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提出志愿服务对于建立中国社会安全网具有六个方面的功能,希望引起重视。
(一)社会信任功能
    因为志愿者是出于自愿而为社会、他人提供服务,并不是受职务的压力和金钱的诱惑,动机比较朴实和单纯,能够成为“社会良心”的代表,受到公众的信任。我们在广东省抽样调查1081名群众的结果表明,公众认为志愿者是“具有爱心、富有才能的人”占19.8%;是“具有爱心的各类人士”占60.3%,是“具有爱心但比较平庸的人”占12.3%;是“即缺乏爱心又缺乏才能的人”占1.4%。其实,参加志愿组织的也是社会各类人士,不可否认他们在职业活动、业余生活中也可能有虚假行为、欺瞒现象,但是因为自愿参加社会服务就是为了平衡心态、保持本性,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体现了真善美的形象,曾经一位接受调查的志愿者说,“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我只有在做志愿者的时候,才能真正体现天使的一面。所以,我很喜欢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党和政府可以充分利用志愿组织建立社会信任的功能,支持志愿者开展服务,鼓励党团员参与志愿服务,将党政形象与志愿服务发展密切联系,使广大群众在享受志愿服务的时候感觉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建立越来越好的信任关系,重新塑造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
(二)社会扶助功能
    志愿者开展较多的是帮助贫困群体、残疾群体、弱势群体的服务,主要不是提供资金、财物,而是抽时间和精力关心照顾他们,进行精神交流、联系解决困难、寻求发展机会。我们在广东省调查时发现,志愿组织大量开展的扶助困难群体的活动,在实际解决问题方面,作用是非常有限的。相比之下,政府民政部门的救济工作实际作用要大得多。但是,为什么志愿者的服务获得比政府救济更多的好评呢?就是因为,志愿者对困难群体的帮助,体现了社会人群之间的关爱、构筑了心理的安全网。一是志愿者的存在及服务,让弱势群体成员感觉社会上“还有好人”,感觉自己没有被社会遗忘,感觉社会存在关心和帮助弱势人群的机制。二是志愿者在服务过程的交流沟通,使贫困人士、残疾认识、老年人士、外来人员有倾诉、表达的对象,发泄不满、诉说苦闷、疏散情绪,减少了导致社会冲突的因素。三是志愿者的微薄努力,使弱势群体成员获得一点一滴的生活改善。如呼吁地方政府、社会机构给予照顾,切实改善生活环境,联系解决具体问题等。因为志愿者的身影出现在社会各个领域,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帮助就形成一种社会风气,使各种困难人士感觉亲切和温暖。
(三)社会参与功能   
    欧美国家将志愿服务作为公民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中关键因素在于提供公民参与的机会。但是,他们的公民社会、公民参与也包含传播西方民主观念,干预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倾向。我们应该改造和利用志愿服务的参与功能,避免西方团体吸引我国民众,而是通过党和政府主动吸引民众参与。因此,我们在探索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过程中,要积极利用志愿服务的公民参与功能,引导广大群众在志愿活动中学习民主、掌握民主,与党和国家的民主进程共同成长。
    目前,直接提供群众参与民主建设的渠道增多,包括村民直选、社区选举、听证会议、信息直通车等,但是,由于民众没有学习和实践民主参与的积累,面对越来越多的参与渠道,或者不善于正常发挥才能,或者积极性不高,导致出现混乱情形。我们的调查发现,通过鼓励群众参与志愿服务,以志愿组织的形式进行民主协商、交流合作,开展各种社会活动,培养民主参与的素质。有机会参与基层民主建设的时候就能够分辨是非、正确行使权利。从广东省一些地区的情况看,志愿服务发展顺利的地方,村民直选、社区选举的过程中,作为选民与志愿者双重身分的群众,能够自主维持合法的选举秩序,克服混乱和扭曲的现象。此外,志愿服务还提供群众参与各种活动,发挥潜能、成长成熟的机会,让公民在自由舒畅的氛围中提升素质。
(四)社会教育功能
    借鉴外国、港澳的经验,志愿服务是民众自我教育,发展公民素质的有效途径。我国近年来倡导现代公民教育,特别是最近提倡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行“八荣八耻”教育。但是,单纯的灌输式教育效果不佳:一是“一阵风”,教育热潮时铺天盖地,过后就销声匿迹。二是“被动感”,总是“讲归讲、听归听”,缺乏体验和了解。鼓励公民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特别是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从帮助社会、帮助他人的实践中获得体验,对于培养公民道德具有积极作用。一是志愿者参与宣传、普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过程中,自己加深理解、印象深刻。二是志愿者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验饯行良好道德的幸福感、快乐感,学会做好人而不做坏人。三是志愿者为了更好地服务,主动学习更多现代法律知识、道德知识、生活科学知识等,全面提高自己的公民素质。我们对广东省1097名志愿者的问卷调查时,被调查对象对于“做志愿者对我自己是有益的”说法,非常同意的占35.8%,同意的占61.3%,不同意占2.6%,非常不同意占0.2%。珠江三角洲各地区提倡志愿服务的时候,就是打出“爱心奉献、助人自助”的口号,得到许多群众的赞同。
(五)社会反馈功能
    志愿组织和志愿者还可以成为政府获得社会信息,特别是弱势群体信息的渠道,有利于即使采取措施,避免矛盾激发。目前,各级党和政府采取了许多渠道收集社情民意,包括领导干部在基层挂点,加强基层组织的信息上报,建立社会区的信息收集点等等。但是,我们在基层调查时听到群众的反映是认为这些措施“作用不大”。因为,群众只要看见是政府来的人,就有所戒备,不愿意将真心话。所以,下级传递给上级政府的信息总是“报喜不报忧”,不能够及时发现隐患。广大的志愿者则是来源于群众,并且通过志愿组织的网络联系起来,通过他们分别在社会各领域、各区域了解真实情况,及时通报信息,就能够让党和政府掌握真实动向,采取有效措施。深圳市、中山市的志愿者协会秘书处,已经成为市政府的社情民意收集点,各种求助对象信息和社会调查信息,整理上报党政部门,对于科学决策有参考作用。此外,志愿组织的广泛性,促使其信息反馈对于各项工作都有参考价值,特别是预测一些突发事件、预先采取应对措施方面具有帮助。
(六)社会创新功能
    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党和政府需要志愿服务这类“来自民间的帮助”,从而探索社会体制改革。因为,政府包揽社会服务的结果,一是不堪负重、二是难免腐败,从而受到社会的指责;政府将社会服务社会化的过程中,市场介入程度过高,就造成重视利润而忽视公平,讲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人道精神的弊端。即使希望发展社会机构、社会团体来承担社会服务、公共服务,由于市场化的压力也造成追求利润的倾向,引起群众不满。我们从广东省的调查情况看,志愿服务的发展为社会体制创新提供了探索和借鉴。因为,志愿者并非职业工作,而是职业之外奉献时间和精力开展社会服务,他们需要的资源少、成本低,但是出于真心实意的服务活动能够产生较好效果。同时,由于志愿组织的精干、灵活,可以尝试各种新型的管理和协调方式,创造经验之后才转化到政府管理、社会管理领域。这种体制改革的“静悄悄的革命”,先在志愿组织、志愿服务中试验,成熟之后再在社会其他领域推进,创新和改革的代价就小,获得成功的机遇就大。
    志愿服务作为社会安全网的功能,最初往往受到忽视。人们仅仅注意它在社会文明宣传、社会服务领域的作用,没有看到其服务活动产生的综合社会影响力。特别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党政职能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社区环境变革、价值观念变革处于必须推进又无法“一步到位”的过渡阶段,志愿服务作为社会安全网的功能突显出重要性,希望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视。
三、加大力度促进志愿服务发展,构建中国社会的安全网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党和政府就越来越重视志愿服务的发展。江泽民、朱鎔基、胡锦涛、温家宝等领导同志分别发表讲话、亲笔题词、给予批示等,使得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志愿服务、社区志愿服务获得较快发展,10多个省市还通过了志愿服务的地方立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加快,取得改革成绩的同时,社会矛盾、社会冲突日益积累,潜伏许多爆发危机的因素。严峻的形势,迫使我们要寻找更多和更有效的社会安全网,保障中国顺利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保障人民群众顺利实现幸福生活的追求。这时候,作为现代社会安全网要素之一的志愿服务,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需要引起更多的重视和支持。目前,据我们的调查材料显示,一些因素仍然制约志愿服务的顺利发展,影响其社会功能的发挥。一是各级党政部门态度重视与实际支持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为中央领导、国务院领导高度肯定和重视志愿服务,许多省市、县区领导也表态重视,但是没有实际的政策和制度支持,造成“一阵风”的热潮过后就难以发展。有些地方是一次性给予部分资金、资源支持;一些地方是说完话之后就没有下文。有些志愿者反映,在领导心目中,志愿服务是“说起来重要,想起来靠后,干起来不要”的事情。恰恰由于忽视志愿服务的社会协调作用,地方政府反而不断应付社会问题又无法妥善解决,陷入困境。二是各级部门与各类社团以志愿服务名义争夺资源的情形增多。一些地方,由于看到志愿服务将会越来越受重视,就形成部门争夺志愿服务资源的恶性状况。本来,政府应该是提供资源,支持社会自主的志愿组织发展,引导社团参与社会服务。但是,一些政府部门纷纷自己建立志愿服务社团(官方社团),获得资金、资源之后,除了做一些形式化的活动,就满足于瓜分利益。这些现象,引起广大志愿者及广大群众的不满,认为政府部门可以“将所有好事做坏”。三是志愿组织的社会活动与实际服务之间相脱节。由于中国过去习惯与搞运动、搞形式。如今创建的志愿者组织也受到影响,他们必须通过大型活动才能够引起党政重视,获取支持;但是集中精力搞大型活动,却忽视了对群众的切实服务;从而背离志愿服务的宗旨。四是党政支持的志愿组织与民间自发的志愿组织存在紧张的关系。目前中国社会存在党政支持的志愿组织,如青年志愿组织、社区志愿组织、部门志愿组织等;也存在大量民间志愿组织,包括境外势力支持的志愿组织、宗教势力支持的志愿组织、纯粹民间支持的志愿组织。由于党政支持的志愿组织逐渐沾染“官气”,以“老大”自居,引起民间志愿组织的不满;同时民间志愿组织滋长抵触党政支持的志愿团体的情绪,进行丑化和诋毁,造成不良影响。我们认为,如果不及时协调各类志愿组织的关系,建立良性互动,最终会酝酿志愿服务领域的大危机、大冲突,从而被海外敌对势力利用。五是志愿服务的公众参与程度不高、服务项目单一、社会辐射力不强。据我们调查,至今志愿者的队伍仍然单一,主要是青年和老人,社会活跃人士如公务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科技文教人员较少参与。反映的普遍问题是“志愿服务低水平、浅层次、意义不大”。这样,也制约了志愿服务社会影响力的发挥,没有很好地发挥社会安全网的作用。
    针对上述困难与问题,我们提出几项推进志愿服务发展的建议,敬请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审阅。
(一)党中央和国务院联合组建“全国志愿服务发展委员会”,委托共青团中央和民政部联合设立“志愿服务发展委员会办公室”,目前条件下可以由共青团中央志愿者工作部承担具体协调工作。 欧美国家和亚洲一些国家,在政府层面建立志愿服务的统筹机构,制定国家志愿服务发展规划、提供资源支持志愿组织、检查和督促志愿组织的服务活动,对于推进志愿服务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香港特区在1997年回归之前,虽然已经拥有多年志愿服务发展历史,但是由于政府没有介入,由义工发展局(社团)及其他社团自发运行,普及面不大,作用也有限。1998年,香港政府支持组建“义工运动委员会”(后改为“义工运动督导委员会”),统筹香港特区的志愿服务,获得长足发展。中国大陆有些省市作出类似探索,也取得很好的效果。北京市委、市政府成立奥运志愿服务协调小组后,委托共青团北京市委志愿者工作部统筹协调全市志愿服务,立即有较大的改观。杭州市委、市政府成立“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委托共青团杭州市委志愿者工作部统筹协调志愿服务发展事项,迅速普及、成效显著。目前,国家层面的各个政府部门、人民团体酝酿组建志愿服务团体,需要党中央、国务院牵头组建统筹支持机构,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敬请将此事提上议事日程。
(二)大力发展行业性、区域性、民间性的志愿组织,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功能的志愿服务网络。 一旦全国性的“志愿服务发展委员会”成立,就可以鼓励、促进各部门、机构、地区建立多种形式的志愿社团。目前最大的青年志愿者网络、社区志愿者网络成为各类志愿社团的表率,政府支持的志愿社团、民间组建的志愿社团、依托机构的志愿社团等等,都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接受“志愿服务发展委员会”的指导,开展服务社会、帮助他人的活动。力争做到全国各区域、各领域都有活跃的志愿组织,帮助弱势群体、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发挥社会安全网的作用。
(三)探索政府向社会团体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建立“党政委托、社团运作、公民参与”的志愿服务发展机制。 尽快适应现代政府职能的转变,从党政直接支持向党政委托服务转变。解决政府职能转型过程中的“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问题,关键在于真正解决好“委托”管理和服务的环节。对于志愿服务的发展,党政部门直接支持哪一个志愿组织,都容易引起社会的非议,“为什么支持这一个组织而不是那一个组织”,引发社会公平的争议。那么,通过“志愿服务发展委员会”面向社会委托和购买公共服务,就创造了依法、规范、公开、平等的机制。广东省佛山市学习、借鉴国内外的经验,从2004年起率先探索“政府委托社会团体购买公共服务”的机制,市委18号文明确了由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率先探索和试验。市委办、市府办多次发文推进这项创新。2006年,佛山市团委、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共同举办全国首次“志愿服务项目公开招标评审”活动,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标志公共服务和志愿服务走向公开规范、依法运作。佛山市南海区随后也进行“义务工作项目招标评审”活动,逐渐向基层延伸。建议党中央、国务院派人调查和了解佛山市的经验,为全国的探索提供参考。当然,党政部门是委托志愿社团开展社会服务,并不是委托志愿者个人,也不是向志愿者个人购买公共服务。因为,志愿者是出于爱心提供社会服务,不能接受购买与委托。志愿组织接受委托,获得政府购买服务的资金后,作为开展服务活动的运行成本,以及补贴志愿者服务过程的损耗,进行志愿服务的调查研究与培训辅导等等。成功探索和推广政府委托社会团体购买公共服务的机制,就能够为中国社会服务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注入新的活力,让广大公民享受多样化、全方位的服务。
(四)倡导志愿服务作为新型生活方式的观念,鼓励党政领导、公务以个人身份参加志愿服务,带动社会各界踊跃参加志愿服务。中国民众一直认为参加志愿服务是奉献和责任,这种认识具有片面性。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志愿服务既是权利也是责任,既讲奉献也讲收获。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增长见识、提升素质、充实心灵、发掘潜能、拓展交往、成长成才,是吸引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重要因素。我们对志愿者动机的调查发现,“帮助有需要的人”、“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令生活更加充实”、“增加社会见识”、“想多结识些朋友”、“发挥自己潜能,了解自己的长处”等是志愿者最主要的动机。因此,倡导志愿服务作为新型的生活方式,是现代人生活幸福的组成部分,鼓励“快乐的志愿服务”、“快乐的志愿者”,是全社会要关注的事业。同时,希望从党中央、国务院带头,鼓励党政领导、公务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志愿服务,成为现代公民的表率,带动社会各界的踊跃参加,发展和壮大志愿者队伍,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局面,使社会安全网的覆盖面更加广泛,有效地发挥功能。
(五)加快志愿服务立法进程,保障公民参与志愿服务的权益,保障公民享受志愿服务的权益。 虽然国内已经有10多个省市颁布了志愿服务的地方性法规,但是全国性的志愿服务法规一直没有颁布,不利于促进志愿服务的健康发展。因为志愿服务不是涉及哪一个部门、哪一个行业的事情,而是涉及广大公民参与的事业,如果缺乏法律的保障,难以及时制止不良倾向。立法的宗旨是“两个保障”:即充分保障公民参与志愿服务的权益、充分保障公民享受志愿服务的权益。具体的条款,共青团中央和国家民政部已经有多种提案,提请尽快审议。
(六)推动志愿服务的理论创新,为志愿组织、志愿者提供智力支持,构筑健全、有效的社会安全网。 中国志愿服务发展将近20年的历程,实践探索较多,理论创新滞后,拥有大量热心的志愿者,但是不知道如何拓展和延伸志愿服务的领域,低水平徘徊和项目单一陈旧的状况比较严重。群众反映志愿服务就是“老三样”——扫大街、探老人、做表演。然而,由于社会转型而产生的许多社会服务需求,志愿组织则无法满足,难以提供有效的服务。在发展和壮大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关键时期,推动理论创新尤其重要。目前,全国专门从事志愿服务研究的机构只有两个:一是挂靠在北京大学的“北京大学志愿服务与社会福利研究中心”(丁元竹教授牵头);二是挂靠在广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的“广东省青年志愿者协会研究中心”(谭建光教授牵头)。在资源比较缺乏、条件比较简陋的状况下,这两个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学者开展了富有价值的调查研究,组织出版了“社会创新丛书”、“中国广东志愿服务研究丛书”等成果,为各级志愿社团提供了智力支持。同时,依靠这些理论成果开发的培训项目、辅导项目,有效地提升了志愿者的服务素质。我们建议,一是鼓励更多的高校、社科院组建志愿服务研究机构,加强志愿服务的理论创新,满足广大志愿组织、志愿者的需求,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促进志愿组织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他人。二是以北京、广东、浙江、四川、辽宁、新疆等六个志愿服务发展较有特色的省市区为试点,进行志愿服务的各种创新实验,及时研究和总结,为全国积累经验。三是提供资源支持、政策支持,促进现有志愿服务研究机构的调查活动,及早产生理论成果,指导志愿组织、志愿者的服务。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和支持下,志愿服务不仅能够实践创新,而且能够理论创新,提供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供世界各国参考、借鉴。
   
    志愿服务作为社会安全网的功能,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社会平稳发展的时期,志愿服务辅助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开展服务,安全网的功能体现较少;在社会转型和调整时期,志愿服务祢补政府部门、社会机构的不足,安全网的功能体现较多。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充分发挥志愿服务作为社会安全网的多方面功能,配合党和政府顺利实现改革发展的目标,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现代化,是值得重视的议题。因此,我冒昧撰写建议书,供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参阅,谨请考虑。


(谭建光,1960年生,广东省江门市人,中共党员,教授。广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青年研究所长、广东省青年志愿者协会研究中心主任,组织出版《中国广东志愿服务发展报告》、中国深圳义务工作发展报告》、《中国广东志愿服务调查记实》等。长期从事广东省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志愿服务调查研究,积累了较多的资料,形成比较系统的认识。)
联系地址:510507 广州市沙太南路66号 广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研究中心谭建光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