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乌托邦队长等您来提问乌托邦队长的微博乌托邦队长的百度知道乌托邦队长的悟空问答
乌托邦队长的知乎乌托邦队长的头条志愿者报名咨询乌托邦队长微信公众号
加入启智报名志愿者义工登记助力志愿之城
查看: 797|回复: 0

[分享] 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新机遇和新要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6-9 16: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新机遇和新要求
——《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学习体会之一
谭建光
   近期,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新时代发展壮大志愿服务事业,在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民生改善等方面发挥更加作用的新要求;也提出了健全体制机制、强化支持保障,促进志愿服务组织发展、阵地建设、项目创新、传播推广等系列措施。这是党中央首次专门印发志愿服务的《意见》,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落实,提出系列指导和要求。我在早期曾经参与为《意见》的起草提出意见建议,也有幸参与《意见》修改专题会议,作出志愿服务调查研究专业工作者应有的贡献。在《意见》正式印发和贯彻落实的时刻,特撰写本文分享学习体会,与广大志愿者和志愿组织讨论交流。
   一、新时代志愿服务大有作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志愿服务面临新形势、新要求;也引来新机遇、新格局。《意见》首先提出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为志愿服务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提供科学指导。新时代的志愿服务发展,按照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科学指导,具有新的功能,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我们从1995年就开始调查研究志愿服务,最初是应深圳义工联的邀请进行专题调查,随后开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志愿服务调查,并且与香港、澳门及其外国志愿服务进行交流。进入21世纪,开始拓展对广东省志愿服务的调查,进一步开展全国志愿服务的调查研究。在逐渐深化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学习领会党和政府的相关文件,认识到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具有双重功能,即为国家服务的功能。为人民服务的功能。为国家服务的功能体现在助力伟大复兴、促进社会文明、创新社会治理、夯实执政基础等等;为人民服务的功能包括邻里守望、关爱互助、文化民俗、增进和睦等等。我们看到,北京市、上海等地的志愿服务在特大城市治理创新,创造人民群众高质量生活环境,建设“首善之区”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浙江、广东等志愿服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进程中作出贡献,既关爱帮助有困难的社会人群,也积极探索志愿者服务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产业振兴、乡村振兴等有效途径,体现越来越重要的价值。新疆、内蒙古等边疆地区的志愿服务,积极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在全国各地,志愿者和志愿组织都探索融入社会大局、服务社会民生的有效途径。这样,在党中央《意见》的指导和推动下,志愿服务既能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贡献,也能够为创造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作出奉献,志愿者的爱心热情获得更高的展示、更好的发挥,这是非常好的契机。
   二、全面参与的志愿服务动员
引导和激励全社会参与志愿服务,形成强大的社会正能量,对于构建友善互助、和谐团结的社会具有重要作用。《意见》着眼于构建新时代全面参与的社会动员机制,从发挥组织动员优势、拓宽社会动员渠道、提升应急动员能力等3个方面提出了要求。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党领导下的组织发展优势,以党建引领志愿服务组织成长,激励党政部门协同推进志愿服务等,让各部门、各机构为志愿服务发展提供支持、提供资源。另一方面,面向全社会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志愿服务,适应社区居民、农村农民以及“两企三新”社会成员的兴趣爱好,发挥他们的爱心热情,掀起参与志愿服务、繁荣志愿服务的新热潮。再一方面,面对风险社会的来临,面对各种各样的应急情况,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应急动员能力,构建应急专业志愿服务队伍发挥重要作用,广大城乡志愿者在应急服务中发挥辅助作用的格局,在关键时刻为保护人民生命安全、保护人民财产安全作出贡献。深圳市提出的“来了就是深圳人,来了就做志愿者”口号,吸引和激励市民、外来人口踊跃报名参加志愿服务,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志愿服务发展新局面。包括快递小哥、美团外卖等新兴群体人员,也乐于成为“城市公共安全志愿者”,利用送快递、送餐的过程发现风险、发现隐患,及时报给公共安全志愿组织,迅速采取措施消除风险隐患。这些新兴群体志愿者也发挥非常积极、非常重要的作用。新时代的中国志愿服务发展也是激励人人参与、人人共享,让全社会拥有爱心奉献、助人为乐的广大志愿者群体。
   三、精准高效的志愿服务供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的奋斗目标,也激发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努力服务的动力。为此,《意见》提出要健全精准高校的志愿服务供给机制,并明确了丰富供给内容、推进供需对接、提升服务质效等3方面任务。志愿服务发展最重要的是根据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愿望,提供针对性强、富有实效的关爱和帮助。为此,在新时代构建科学合理、精准有效的供给机制尤其重要。一是要深入了解社会需要和群众需求。伴随时代的发展变化,对于志愿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变化。不仅仅是关爱慰问和满足基本需求,而且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真实的需求,了解需求的动态,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和帮助。二是搭建供需对接机制,通过信息网络和管理平台,让群众的需求和愿望及时传递上来,让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及时提供有效的服务。从而避免“供大于求”“供不应求”等状况重复出现,造成志愿服务资源的浪费,避免城乡群众尤其是特殊人群无法获得及时的关爱帮助。三是不仅仅注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数量,更要重视提高水平、提高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既包括吸引和激励各类专业人才参与志愿服务,提供精准精细的关爱帮助;也包括志愿者不断提高服务技能技巧,将关爱服务做细做好。如贵州省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围绕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目标,积极探索“党员志愿者结对村民、专业志愿者结对村民、大学生志愿者结对村民”等精准结对的服务,面向偏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多样化、有实效的志愿服务。以开展“乡村夜校”提高山区农民综合素质,开展“职业辅导”拓展山区农民就业渠道,开展“乡村创客”激励山区农村创业发展等等,开拓多样化的志愿服务形式和内容,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在全社会“供给侧改革”的推动下,志愿服务也要建立精准高效的供给机制,在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四、充满活力的志愿服务组织
   在党的领导下,发展和壮大志愿服务组织,是进一步做好志愿服务,关爱帮助群众,并且通过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的服务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环节。《意见》对于新时代志愿服务组织的建设和发展高度重视,提出了壮大队伍力量、加强组织建设、提高能力素质等3方面措施。在全面参与、全社会活跃的背景下,要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壮大、发挥作用。一是吸纳更多力量参加志愿服务组织。要采取有效的吸引和激励措施,既吸引各方面人才参加志愿组织,也吸纳广大群众参与志愿组织,并且形成专业志愿者与大众志愿者合作、志愿者骨干与普通志愿者合作的格局,共同做好志愿服务、促进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二是着重抓好组织建设,通过提高政治素质、促进高效管理、推动团队合作,建设新型高质量发展的志愿组织。三是不断提高能力素质。既要抓好培训教育、专业督导,锻造志愿组织更强的服务能力;也要支持和鼓励在实践中学习、在服务重提升,积累志愿服务的经验,成为面向广大群众提供切实有效服务的团队。广州市启智志愿服务总队,从最初十多人的小团队,发展壮大成为拥有十一万多名志愿者的组织。并且,建立“党代表工作室”“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等,拓展志愿组织的服务领域,还顺势建立数十个专业服务分队,数十个专业服务阵地,为不同类型群体、不同类型需求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在启智志愿服务总队的发展过程中,党政部门、群团组织给予大力支持,也进行正确引导,社会工作部、共青团组织给予直接的指导和帮助,让启智队成为“跟党走、做志愿、创美好”的典范组织,也成为很多志愿组织学习和仿效的榜样。目前,全国各地都有类似的典范组织,要及时总结经验、传播推广,提供更多的志愿组织交流借鉴、学习成长。
   五、覆盖广泛的志愿服务阵地
   志愿服务阵地建设,是推动服务落地生根、持续发展的关键。《意见》对完善站点布局、提升服务功能、推进数字化建设等3个方面作出部署。一是要将志愿服务站点建设与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科技小院、博爱家园等实现有机整合、资源共享,在党建引领下不断延伸志愿服务阵地网络。二是要适应城乡群众需求变化,不断丰富和提升阵地功能。既能够开展关爱慰问、邻里互助的服务,也逐渐增加专业性强、实效性强的多样化服务,就近就便关爱和帮助人民群众,切实改善人民生活。三是适应网络平台、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加快建设志愿服务数字化阵地,实现线上线下服务、线上线下传播的同步进行,让志愿服务阵地更加多样化、鲜活化。如四川省成都市“爱有戏”志愿服务组织,同时创办爱有戏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爱有戏文化传播公司等,配合社区和农村的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建立大量的特色志愿服务阵地,既有共享菜园、助老体验的实体阵地,也有微信、微博、公众号、网页等线上阵地,其“一个人的剧场”爱心义演、“一勺米的爱心”公益众筹等在全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力。可见,新时代的志愿服务阵地不是单一形态的,而是多种多样、互相融合的。为此,要在《意见》的科学指导下,推动全国各地区志愿服务阵地的建设与完善、创新和提升,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六、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的引领下,《意见》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文化,提出了厚植志愿文化基础、营造志愿文化氛围、增强志愿文化自觉等3个方面任务。一是志愿服务要以红色文化、中华文化作为坚实的基础。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弘扬为人民服务宗旨,发扬中华传统慈善精神,不断积累和培植富有特色、富有活力的志愿文化。二是营造志愿服务文化氛围。通过3.5学雷锋日、12.5国际志愿者日等活动,营造全社会关注志愿服务、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同时在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等开展党员志愿服务、退役军人志愿服务等宣传活动,让党建引领志愿服务热潮、好人带动志愿服务风尚。此外,还要将志愿文化融入日常、融入生活,在二十四节气及其他节庆中获得彰显,让人人接触志愿文化、人人乐于志愿服务。三是增强志愿文化自觉。充分发挥党员先行、党员示范、党员带动的积极作用,营造率先志愿、乐于奉献的社会氛围,吸引和带动广大群众的参与。同时,将志愿文化与人民群众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相结合,让更多人在日常行为、点滴行动中体现志愿精神,为增进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友爱创造良好条件。我们在上海市开展志愿服务调查交流的时候,发现很多区、镇、社区志愿组织在阵地建设的时候,将主流文化创办与民俗文化振兴相结合。如围绕中国二十四节气营造志愿服务阵地,核心地带凸显习近平同志关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论述,让广大群众获得思想引领,也获得文化熏陶。我们到陕西省调查的时候,也发现很多志愿组织将传播新时代新思想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有机结合,赢得广大群众的赞赏,具有非常好的熏陶效果。可见,志愿文化的弘扬和传播,要与主流文化、传统文化、生活习俗、时尚魅力有机结合,不断产生新的生机活力。
   七、坚实有力的志愿服务保障
   新时代志愿服务发展需要坚实有力的保障,《意见》突出了完善发展政策、注重权益保障、强化激励褒奖、提供法治支撑等4个方面工作。从中央到地方要制订系列的发展政策。尤其是在中央《意见》的指导下,根据各地区、各部门的实际需要,制订具体的政策和落实的措施。在政策制订和推进中,要切实解决“有发文、没下文”的问题。过去一些政策制度,制订和宣传的时候轰轰烈烈,但是过后不久就缺乏真正的落实,逐渐也就缺乏影响力了。因此,各地区要根据志愿服务发展需要,以及人民群众对志愿服务的需求,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此外,要特别重视志愿者权益保护和激励褒奖。通过党政部门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等途径,汇聚社会资源为志愿者参与服务提供保险保障、成本支持等等,也为优秀志愿者提供荣誉激励、物质激励、生活激励、发展激励等等,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志愿者、赞赏和奖励优秀志愿者的社会氛围。还要健全和完善志愿服务法律法规,推动全国人大加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志愿服务法》,也推动各地区修改和完善志愿服务法律法规,充分发挥依法发展、依法保障的积极作用。
   八、国际合作的志愿服务格局
   在面临“两个一百年”大变局的环境中,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中国志愿服务要面向世界、合作发展、作出贡献。为此,《意见》提出了积极稳妥推进、扩大国际影响等2项具体举措。一方面,继续扩大开发、加强合作的环境中,志愿服务也要更多吸收世界各国的经验。自从举办北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广州亚运会、杭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成都大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国际赛会、国际展会以来,各地区的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就主动积极迎接各国宾客、做好国际服务,并且探索出国际交流合作的有效方式。与此同时,通过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项目的实施,参与联合国志愿服务项目、海外华文传播志愿服务等,中国志愿者和志愿组织走进各国人民之中,开展真情交流、真诚服务,赢得认可和赞誉。新时代志愿服务的发展,要进一步拓宽国际合作的渠道,丰富国际合作的项目,在世界舞台更多展示中国志愿者的风采,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的贡献。
   九、党建引领的志愿服务发展
   加强党对志愿服务工作的领导,推动党建引领志愿服务走向新阶段,《意见》主要明确了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党建引领、统筹协同推进等3方面要求。首先,在党的领导下,提高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对志愿服务重要意义的认识。早期很多人认为志愿服务仅仅是做好事、帮助人,没有看到志愿服务蕴含的深刻意义。进入新时代,逐渐提高政治站位,看到志愿服务对弘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密切党和人民群众感情,巩固党的群众基础的重要作用。为此,我们要从党的事业出发,从人民利益出发。高度重视志愿服务的发展,予以支持和推动。其次,认真做好党建引领。各级党组织要将发展志愿服务、壮大志愿组织纳入工作日常,对志愿者和志愿组织提供关心和引导,促进志愿服务在助力社会大局工作、促进社会民生改善等发挥更好的作用。再次,做好统筹协调推进工作。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社会工作部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的职能,通过健全政策体系,推动部门协同,激励社会参与,做好资源共享等途径,为新时代志愿服务创造良好条件,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中共中央《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正式出台,对于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繁荣,激励志愿者和志愿组织作出更大贡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要深入学习、认真领会,作为引领志愿服务实践的科学指引。故特撰写学习体会文章,与大家分享交流,弘扬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谭建光(1960年——),教授。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原副会长,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理事、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理事、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原副会长、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荣誉会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