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乌托邦队长等您来提问乌托邦队长的微博乌托邦队长的百度知道乌托邦队长的悟空问答
乌托邦队长的知乎乌托邦队长的头条志愿者报名咨询乌托邦队长微信公众号
加入启智报名志愿者义工登记助力志愿之城
查看: 1478|回复: 0

痛心女儿逝世,自责妈妈一病不起(0904号陈先生 海珠区中大社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20 11:36:14 | |阅读模式
痛心女儿逝世,自责妈妈一病不起
  0904号爱心档案
  
  ●被访者:陈先生
  ●地点:中山大学
  ●家庭情况:
  14岁的女儿患地中海贫血症去世,陈太太遭受巨大打击,现住在监护病房,需依靠呼吸机维持呼吸。经过数日治疗,情况有所好转,但还不能说话。到目前为止,已经花去14万元医药费。
  ●心愿:
  为妻子筹集住院费,目前每天需要2000元左右。但医生说再过不久,妻子就不用再用呼吸机。住进普通病房拿掉呼吸机之后,每日费用会减少近一半。妻子病好后,和小女儿——家中的新希望,继续过三口之家的生活。
  ●捐助联系方式: 中大社区居委会

  住在中大蒲园区的陈先生,原先是一位点心师傅,“以前他白白胖胖的,挺帅气的一个人”,居委会的王主任说,可是在采访时,我们已经完全看不到这种形象,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位偏瘦、微微勾背,忘记刮胡子的男人。
  这个家庭从女儿出生半年后,就一直遭受疾病的折磨。1993年,在女儿6个月大时,夫妇俩发现她脸色发黄,带女儿前去医院检查后,发现她得了地中海贫血症。“完全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病。”陈先生回忆说。
  地中海贫血症,在广州地区儿童中的发病率是5%~6%,患上这种病的人,血液中铁含量过高,需要每月去医院抽血,去除多余的铁,再输回体内。一旦得了,就是一辈子的事。
  当时陈先生夫妇也是这么想的,那就每个月带孩子去换血吧。在女儿14岁短短的生命中,上医院是家常便饭,而且每一次,都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换血。
  但这常规的上医院,费用不低,陈先生也做好了长期给女儿治病的心理准备。但这不能治本,让女儿这一生都带着对疾病的担忧也不是办法。于是夫妇俩想到了让女儿做换髓手术。

  为救大女儿 生下小女儿

  换髓需要找合适的脊髓配对类型,在陌生人中寻找,如同大海捞针。最方便的,是用脐带血救女儿,5年前,夫妇俩就生了第二个孩子,也是个可爱的女儿。而当时大女儿已经9岁了,其实这个年龄,对得地中海贫血症的孩子来说,做手术有点大了。
  小女儿出生时,医生抽取了脐带血,保存起来备用。如果有钱做手术,就立刻能用上。但是这一等,也的确有点长。直到今年年初,夫妻俩才终于从各个渠道凑齐了手术费,那存了好几年的脐带血,眼看就能派上用场。
  6月,大女儿接受了换髓手术,但因为脑出血,手术还没结束女儿就已经去世。这个结果,惊呆了陈先生夫妇。
  女儿去世的那个下午,陈女士拿着手术记录,一直哭,哭到她的眼睛完全看不见了。“如果我不让她做手术,每个月去换血,她现在还活着。”陈女士心里非常自责。在早前陈女士还没住进医院的时候,居委会的王主任就来找她谈心,“可是感觉她很躁动不安,完全坐不住。”
  在眼科医院治疗视神经病变后,眼睛能看见东西了,但她的身体状况却一直坏下去,最后因为脊柱水肿住进了监护病房,甚至连呼吸都不能自主,要靠呼吸机完成。

  大女儿去世 希望仍要继续

  说到妻子因为大女儿去世而生了重病,陈先生一度哽咽,“换个话题”,居委会的一位阿姨悄悄地摆了摆手。陈先生家里的情况,她非常了解,自从决定给大女儿做手术开始,她就一直致力为他们募捐。居委会、妇联、陈先生工作的单位、女儿的学校,可以说很多人都向这个家庭伸出过援助之手。而陈女士住院后,居委会又帮助他们申请了近3万元的医疗费,不过和已经用去的14万元住院费相比,还差很多。
  可在这个家庭看似倒塌的绝望中,却分明看到了一个清晰的新希望——小女儿。妻子生病住院后,陈先生带小女儿去看望她,小朋友只有4岁,家里发生的事懵懵懂懂,她看着监护病房里的妈妈,总是问,妈妈,你什么时候回家?妈妈,我想吃你做的菜。
  说这些事,陈先生眼眶湿润,但又欣慰。女儿曾经带走了妻子的希望,但女儿,也可以唤回妻子的希望。这也就是无法放弃亲人的希望所在,在妻子一度病危时,陈先生没有放弃,而现在,妻子已经逐渐好转。她只是不能说话,但别人和她讲话,她不仅能听懂,还有反应。
  “医生说,她现在已不用完全依靠呼吸机,过几天,也可以搬出监护病房了。”陈先生拿出厚厚一叠医院每天的费用清单,那真的是一张相当长的清单,我想完全展开会有一米左右。初步一看,平均每天2000元左右的费用中,呼吸机和监护病房的费用是最贵的,占去了一半。也就是说,如果能出监护病房,妻子住院的费用就会大大降低。

  时报记者 陈举 实习生 何姗姗

  专家建议:“遭受重大打击的人,亲人朋友的安慰很管用”

  亲人去世,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巨大的打击,更不用说离去的是自己刚满14岁的孩子。为此,信息时报记者专门向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潘集阳进行咨询,他表示,不能说陈女士生病,完全是因为女儿去世。在过去的病例中还从未遇见过因为承受不住打击而病到如此严重的地步。不过,遭受巨大创伤,本来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的人容易被击倒。
  对于如何开导受伤的亲人?潘医生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你的开导不要和目前的治疗相违背。比如有人劝导抑郁症的朋友时说,没事的,多出去走走,做做运动,不用吃药。如果他真的把药停了,抑郁症立刻又加重了。
  由此看来,最好的安慰,就是告诉亲人要积极地配合治疗,并且多陪伴他。也许病中的亲人无法用言语给出反应,至少不断地向他灌输希望。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