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乌托邦队长等您来提问乌托邦队长的微博乌托邦队长的百度知道乌托邦队长的悟空问答
乌托邦队长的知乎乌托邦队长的头条志愿者报名咨询乌托邦队长微信公众号
加入启智报名志愿者义工登记助力志愿之城
查看: 1007|回复: 0

香港慈善家谢士恒身患绝症中倾尽心血和资财播撒真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2 15:22:30 | |阅读模式
来源:南方日报


真爱洒人间 青山铭伟绩
  
  编者按
  香港慈善家谢士恒先生悄悄地走了。谢士恒在香港没有买过一间房子,一直是租房住。但他热心支持内地公益事业,用爱心温暖贫苦百姓。谢士恒先生在内地所做的一切,只讲奉献,不图回报。谢士恒先生这种植林造水、改善山区生态环境、造福百姓,扶贫济困的踏踏实实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大力弘扬。
  
  让荒山披绿装 让清泉进农家
  呕心沥血6年植林造水
  
  初夏,笔者驱车沿着弯弯曲曲的盘山路,前往阳山县杜步镇东山村(乡镇合并前为东山乡)。山路两旁映入眼帘的大部分是树木稀疏、石头突兀的石灰岩山岭。
  但一进入香港慈善家、知名医生谢士恒承租的东山植林“造水”试验区,却是另一番天地,到处林木葱茏,鸟语花香,泉水潺潺。
  谢士恒的太太谭颖儿和两名香港“力行植林慈善基金会”志愿者带领我们一路参观,一路介绍谢先生倾注6年心血营造这块绿洲的艰辛和欢乐。
  
  石灰岩山区水贵如油
  东山乡是典型的石灰岩山区,被称为全省“四大金刚”之一。由于地理自然条件恶劣,大部分人口在政府的帮助下迁到外地,但全乡仍有6000多人居住在这里。
  由于到处是石头,植被稀少,严重缺水。尤其是秋冬季节,东山乡不少村庄的村民要步行十多公里到山脚下的河涌挑水,有的则要通宵达旦守候在池边排队舀水。在一些村庄,每家每户都在屋边或菜地里建造一个可容10多担水的小水柜,家门可以不锁,水柜却非上锁不行。由于水贵如油,经常要一水多用:第一轮先洗米,接着洗菜,之后洗衣服,最后浇菜。
  饱受缺水之苦的东山乡村民怎么也没想到,香港热心人士谢士恒夫妇能让他们喝上清甜的自来水。
  
  6000亩荒山变成植物园
  1999年初,应东山乡政府的邀请,57岁的香港知名麻醉科医生谢士恒踏进了东山这块贫瘠的土地。他经过深入考察后认为,东山乡缺水的主要原因是山上植被缺少,水土严重流失。只要用科学方法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就可以让附近村民喝上纯净的山泉水。他首批投入几十万元,请当地村民在1000多亩的荒山上种树,但由于村民没有植树经验,加上干旱,种下的树苗不久都干枯了。
  首战失利后,谢士恒体会到,要在石灰岩山区实现“植林造水”的宏图,光出钱还不行,还必须亲力亲为组织实施。当年底,他在山上建了一栋两层的小楼为自己安了个家。他的太太谭颖儿也被他的执着而感动,伴随他从繁华的香港来到贫困山区。夫妇俩每天早上7时就起床,和民工一起挖坑、种树、修路、盖房子,晚上7时才休息。
  为在石灰岩山上植树,一生从医的谢士恒钻研起植树学问,他参考美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治理中部大旱的经验,并请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的专家指导,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植树方法。在谢士恒夫妇亲自组织和园林专家的指导下,当年冬种植的2000多亩树苗成活率达98%以上。
  经过6年努力,谢士恒承租生态林区面积10000亩,植树6000多亩,成林面积已达4000多亩,种植国内外树木花卉近200个品种,堪称一个大植物园。他还在林区建成了7个人工湖,修建了10多栋别墅、房子和6个观光亭,计划把生态林建成植林“造水”示范区和生态旅游度假区,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5000多人用上自来水
  山上树木成林后,生态环境大大改善。
  2003年,山上到处涌出清泉。谢士恒花了170万元修复早已废弃的引水渠,建起蓄水池和压力池,把山上的泉水汇集起来,并铺设了10多公里长的输水管,使东山乡和附近杜步镇的部分居民、机关、学校5000多人用上了自来水。自来水按每立方米0.5元收费,60%给当地水管所,40%作为东山儿童教育基金,谢士恒一分钱也不拿。
  
  要让生态林造福千秋万代
  谢士恒逝世了,他倾注最后心血植林“造水”受益的阳山县干部群众永远铭记他的功德。
  县委书记李玉楷接受笔者采访时动情地说,谢士恒夫妇跟阳山非亲非故,却从香港来到阳山最贫困的石灰岩山乡植树造林,造福百姓,他们的精神确实令我们十分感动。尤其是谢先生患病后仍锲而不舍,持之以恒;谢先生逝世后,他的太太又牵头成立植林慈善基金会,一大批香港热心人士加入志愿者队伍,使这项功德无量的事业继续发展下去,这对山区支持很大。谢士恒夫妇还从其他方面扶助东山,如建立图书馆、幼儿园,资助贫困学生,还在东山成立眼科中心,去年冬和最近两次组织医疗队到山区免费帮助农村白内障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使近200名患者重见光明。谢医生夫妇的行动,充分体现了香港同胞心系祖国、血浓于水的精神。我们要大力推广谢先生科学植林“造水”的方法,学习他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荣辱观,加快山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要大力支持谢士恒生态林区的发展,明晰林产权和租赁合约,切实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使谢先生呕心沥血的事业日益壮大,造福千秋万代。
  
  链接
  谢士恒内地植林造水足迹
  
  1993年谢士恒跟随父亲返乡到梅县雁洋镇文社村,看到当地农村因山岭光秃而导致水源缺乏,他下决心通过“植林造水”改善山区生态环境,解决百姓食水难。
  1994年,他开始在文社村的200多亩荒山上植树,2年后山下就出现泉水,5年后生态林基本建成。
  1999年,应阳山县东山乡政府邀请,谢士恒在石灰岩山区植林造水,经过6年艰苦努力,将6000亩荒山建成绿洲,让5000多名百姓喝上山泉水。
  2004年,谢士恒应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邀请,尝试在黄土高坡种植生态林。2004年6月谢士恒在阳曲县高村乡王文岭村垦荒200亩,2005年春植入第一批树苗,成活率很高。
  
  谢士恒干旱地区植树方法
  在秋冬季以品字形打树坑,以避免雨水直冲下山。
  树坑每个长2米、宽和深各半米、里面成直角,利于树根伸展。
  每坑种3棵小树苗,长大了再移植。
  树坑翻出来的泥土要晒干打碎,混合适量的稻壳,使土质疏松,透风透水。
  植树后用松树皮覆盖,下雨时减少水土流失,干旱时减少水分蒸发,使树坑常年保持湿润。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高级工程师王宏中认为,谢士恒的植林“造水”、保水方法,参考了美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治理中部大旱的经验,值得推广,特别是石灰岩地区。
  
  让老人安度晚年 让患者重见光明
  扶贫济困爱心播故土
  
  谢士恒先生祖籍广东梅县。1993年他跟随父亲返乡,从此便与故土结下不解之缘。他不但投资在故乡梅县雁洋镇文社村植林“造水”,解决当地百姓食水难,还在丙村镇建起敬老院和眼科中心,让老人安度晚年,让白内障病患者重见光明。
  
  捐资兴建人性化敬老院
  1997年冬,谢士恒先生参观梅县丙村镇敬老院,看到环境不太好,不利于老人生活,他马上表示愿意捐资新建敬老院。1999年春,敬老院建成了,20多位老人搬进了2000多平方米的舒适新居。
  院长邓任仁一边带笔者参观敬老院,一边介绍谢士恒先生当年处处为老人着想,方便老人生活,亲自设计人性化敬老院的情况。
  我们看到,敬老院兴建的150米遮阳避雨的走廊,连通着老人的住房、饭厅厨房、大厅和电视室;宽阔的住房和卫生间浴室,非常适合老年人特别是需要服侍的有病老人转身换步、护理;房间里大扇钻石金窗倒置的方法,既保持房间的采光和空气流通,又避免了冷风暑气正面吹到床上的老人。
  邓任仁说,当年谢先生还亲自为老人选购床褥、衣橱、桌凳,设计花池、花带、林地、鱼池和水泥道路。并且先后两次从广州华南植物园买回花草树木种植,使敬老院环境十分舒适。
  为解决敬老院吃水难问题,谢先生还先后五次进山找水,几次因身体不适,让人扶着上山。他的足迹踏遍了丙村镇的雷峰、银场、福寿、黄梅等村庄,最终在福寿村一处既有水源又可造林的山上,找到了水。他投资架设了10多公里的管道,把山泉水引入敬老院。
  
  783个眼疾患者重见光明
  1999年,谢士恒先生在丙村敬老院旁,又捐资兴建了设有候诊大楼、手术室及设备齐全的“九板桥眼科中心”,每年为贫困的白内障患者免费检查,施行手术。
  眼科中心自1999年开诊至今年3月,共为2700多位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检查,783人成功施行了白内障摘除加放进口晶体手术。治疗全部免费,食宿全包。按每个1500元计算,免费治疗费共计达117多万元。
  眼科中心每到开诊的日子,谢士恒先生都会提前回来,亲自策划、组织,聘请省内和梅州市医院的眼科医护人员主治,并带来多名香港的医生护士协助诊治。
  2004年4月,在眼科诊治中,丙村镇敬老院院长邓任仁右眼白内障手术需要订制特殊晶体,但邓任仁家庭经济较困难,谢先生得知后,立即掏3000元资助他。在采访中,邓任仁说起这件事热泪盈眶,激动地说:“谢先生真是好人啊!”
  
  链接
  妻子接力“复明工程”
  
  去年3月,谢士恒先生不幸病逝。他的妻子谭颖儿女士继承他的遗志,继续资助贫困山区白内障患者的“复明工程”。今年3月间,谭颖儿女士带领香港一批义工和省内医院的医生护士到眼科中心,为来自各地的120多名白内障患者免费检查和手术治疗,其中做了57例手术。
  今年4月间,谭颖儿女士又一次来到丙村镇,再捐资20多万元在敬老院旁兴建托老所,使敬老院、眼科中心、托老所联成一体。目前,250平方米的托老所主体工程已接近完工。
  谢士恒先生的事迹深深感动着梅县人民。近日,谢先生的故乡雁洋镇发出了学习谢士恒先生,共建生态示范镇的倡议书。梅县县委、县政府也作出决定,号召全县人民向谢士恒先生学习。
  
  谢士恒的爱国情怀:“我是一个中国人!”
  
  谢士恒先生祖籍广东梅县,移居新加坡已6代,1943年出生于新加坡,4岁随父母到香港,14岁后又到澳洲读书。
  谢先生的太太谭颖儿谈及一宗谢先生在澳洲读书的往事:
  有一天,谢士恒在大学餐厅内打开一份报纸,看见标题是“鸦片战争”。旁边一位外籍同学问他:“什么是鸦片战争?”谢士恒说:“我怎么知道。”外籍同学反问他:“你是中国人,为什么不知道?”
  这句话大大触动了谢士恒的心。“对呀!我是一个中国人!”
  从此以后,他开始在大学的图书馆内搜集一些中国的历史、文化资料,从而开始认识中国,关心中国。当他30岁的时候,请了一位老师,在工余时间学习中文。与谭颖儿结婚后,太太成了他最好的中文老师。他每天都自学,基本上能够阅读中文,但不懂书写汉字。
  
  妻子眼中的谢士恒:“几番生死始终没改信念”
  
  1999年,正当谢先生雄心勃勃要在阳山县东山乡石灰岩山区实施“植林造水”工程时,没想到突然病危,确诊得了血癌,有些医院还下了结论,说他最多只能活3个月。但医生们想尽办法,几次从死亡边缘把他抢救回来,通过化疗和骨髓移植,他居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2000年3月,病情稍有好转,他即奔赴东山。为照顾他,也为早日实现他的梦想,从2000年开始,我一直陪伴着他东奔西走,从梅县的雁洋镇、丙村镇,阳山的东山乡到山西黄土高原……
  几年里,他又经历了几番生死,但始终没有改变他的信念和路向,没有改变他积极的人生态度。他每次要离开内地回香港时都会对人说:“我这条命每次只有3个月,不知会不会再见。”他经常对我说:“我的命是大家帮忙捡回来的,能为社会多奉献一点就是最好的回报。”
  2005年1月3日,谢先生感觉到身体很不舒服,我们从东山返回香港,谢先生马上进了医院治疗。但他老惦记着黄土高原种下的第一批树苗,一定要去亲眼看一看。飞机票早早就定了,但病情日益恶化,他手里紧紧捏着机票,直到去世前十天才肯退掉……
  我佩服谢先生坚强的意志和耐力,欣赏他卓越的智慧和才能。我深深怀念100分的好丈夫。
  我和谢先生一样,抱着一颗热诚的心,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为困难的人送上一点温暖,一点希望,让祖国同胞多一点笑容,多一点幸福。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