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狐狸
发表于 2009-2-27 23:31:43
(二十四)揾食
读稳(wen,阴上声)蚀(xig,阳入声),本义为找吃的,引申义为工作。例:“捱到金睛火眼,仲唔系为咗揾食!”(眼睛都熬红了,还不是因为工作的缘故!)
古人云:食、色,性也。
今天的广东人说:做人为“揾食”。
“揾”为“找”的粤语说法,找吃显然属于“性
(应指人性)本能”的驱使,不该非议的。但外省人来广东老是听到这句口头禅,似乎明白了什么:“怪不得大家都说''食在广东''!广东人连没时间应酬的理由,都推搪作要‘揾食’!”
错了,错了。“食在广东”是不假,故外省人都知晓广东人“凡长腿的”除却桌椅什么都敢吃,“凡长翅膀的”什么都吃,当然除了飞机。外省人也知道,同样审视一件事物,北京人也许会看到其历史文化底蕴,山东人也许会想到其在为朋友两肋插刀中的作用地位功能,换了广东人,肯定是“能不能吃”、“哪个部位最好吃”以及“怎么做才会更好吃”!
广东人“揾食”常挂于齿,至此已有答案:实乃“工作”二字的 广东特色表述。“揾食”点破了工作的主观动机,工作则表明了“揾食”的客观过程,实属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述。
必须澄清的一个思维定势叫“好吃懒做”,“好吃”和“懒做”,不知为什么就非要拉郎配似地凑成一组构词呢?广东人确实好吃,但一点都不“懒做”。正是那不断在做的过程,才成就了好吃。 “广东人”说“揾食”,更有一个动机明确的表述,“辛苦揾■自在食”。工作时要不怕辛苦,而自自在在地好好吃一顿——“食餐劲■”,则是对不怕辛苦的最好回报。这里,“辛苦揾”是过程,“自在食”是结果,由此构成了一动一静、一张一弛的快意人生。
曾记否?我们国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曾用“为人民服务”一类动机用语替代了工作本身。这没错,怕就怕有些人心口不一,口号喊得越响的人谋私利也谋得越多,得开放风气之先的广东人,开诚布公地挑明了“揾食”这一人人不可回避的工作动机,好就好在实事求是。伟人不是说过吗?“世界上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
还事物以真实的面目吧!
水晶狐狸
发表于 2009-2-27 23:33:20
(二十五)卒 之
读■(zed,阴入声)枝(ji,阴平声)。古词汇,词义相当于终于。例:“卒之畀我见到最心水嘅金庸大侠喇。”(我终于见到自己最着迷的金庸大侠了!)
我们脚下这块土地,人类繁衍的历史真是说来话长。上世纪50年代韶关马坝狮子岩畔所发现的古人类头骨,证明了距今12.9万年前就有“广东人(马坝人)”了。按历史学
家的年代划分,广东人的老祖宗可以上溯到旧石器时代。在狮子岩寻幽访古,有人难免会产生猜想:不知原住土著后人(马坝人)“卒之”哪里去了?
广东人说话爱之乎者也,有时显得文绉绉的,皆因粤语之中寄存了一批古汉语的化石,譬如“卒之”。古汉语中,“卒”有几种释义:①步兵;②死;③完毕、结束;④突然、仓猝。这里后缀指示代词“之”,词义相当于终于,用的是上述“完毕、结束”释义。
由“马坝人”扯到“卒之”,只为陈述一段悠长的人类发展史的文化延续,至于古词汇是否能追溯到“马坝人”发音与之存在的些许关联,因为举证上的不可能,就不好说了。
“卒之”延续至今的使用,其表述过程竟也常常牵扯到历史的尘封。且说改革开放之初,广州一处叫象岗山的地方要建现代化的五星级大酒店,结果却挖出了一座古代帝王墓,闻者于是惊叹:“卒之见到距今两千多年的南越王墓了!”事实上,考古工作者的一些惊人发现,总会引来一次次的“卒之”惊呼,“卒之见到南越王宫署遗址”、“卒之发现南越国时期的木构水闸”、“卒之观赏到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朝代的古道”、“卒之……”
一个粤语口头禅的历时久远的一次次使用,“卒之”使我们明白了什么叫做文化传承。
待续 .................................................
尛尛囇囇
发表于 2009-2-28 21:39:08
水水..你噶理论5少喔!!
水晶狐狸
发表于 2009-3-7 00:13:00
(二十六) 威水
读为(wei,阴平声)虽(seu,阴上声)。了不起。例:“电视新闻播咗你见义勇为捉歹徒嗰件事嘞,几威水啵!”(电视新闻播出了你见义勇为捉歹徒的事情,了不起啊!) “威”,是个极具尊严和气势的字眼,有幸与它扯到一起的组词都非常了不起:威力、威名、威风、威武、威信、威严、威猛、
权威、虎威、神威、余威……粤语里还有个“威水”。 不用问,沾上“威水”的人皆非等闲之辈,伴随着“威水”出现的,有鲜花、绶带、奖杯和掌声,还有报纸、杂志、电台、电视、网络的连篇累牍报道。我们的航天英雄、奥运健儿、劳动模范和科技精英,就值得全社会为之喝彩:“威水!” “威水”并不是小部分人的专利。作为芸芸众生,其实也可以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中发掘出“威水史”——不平凡的经历。小朋友跌倒了再爬起来,终于一个人跌跌撞撞地开始了独立行走,做父母的都会及时给予肯定:“威水!”以后上学,考试成绩在班里得了第一名,那也“威水”……就这样冲着下一回的“威水”,一步一步走下去,做人才觉得有价值有奔头。 得问个“为什么”了:为什么不叫“威火”或“威木”?“威”字怎么偏偏在五行中选中了“水”这一行?本来,我们的老祖宗为了解释宇宙规律,提出了金木水火土的生发制约关系,该五行实际也摆在相互平等的位置上。只是后人大用赋、比、兴,五行的身份才弄得各有不同。在广东人的眼里,木为“一碌木”、“木独”(均为呆呆的),火为“火遮眼”(喻指脾气不好),土为“老土”(不懂世事)……水为财。 在粤语口头禅中,其实不乏“水为财”的例子:“猪笼入水”(钱财从多个口子进来)、“水脚”(路费)、“叠水”(很有钱)、“磅水”(交钱)、“掠水”(骗钱)、“度水”(借钱)、“回水”(还钱)、“食水”(在过程中赚钱)、“捞静水”(在别人不注意的环节中赚钱),诸如此类,难怪广东人那么爱“水”! 阿“威”亦爱阿“水”。开头已说到,“威”找朋友是非常挑剔的,像“权”“力”“名”一类字眼才会被它看中。“威”“水”结缘,自是功利性极强的结盟。社会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有“水”才是真“威”。
水晶狐狸
发表于 2009-3-7 00:14:42
(二十七) 乜水
读袜(med,阴入声)虽(seu,阴上声)。本义是什么货色,引申义是什么人。例:“靓到冇人有,唔知系乜水?”(如此漂亮世间罕有,不知道是哪个人?)
凡事要问个为什么,广东人爱问“乜水”。
“乜”即粤语中的什么;外省人对“水”的理解却要费一点神。虽知广府文化
“水分”很足,这与珠江三角洲一带雨量充沛、河涌纵横很有关系。多雨多水多湿润的自然环境,使不少粤语口头禅均与水(参见其他含“水”条)有关。问“乜水”,也许问的就是什么人。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了在行为、语言、饮食、性格、品行、精神等方面有着自成一格的特点的一方广东人。于广府文化而言,神奇的“一方水土”,或者可以追溯珠江三角洲那神奇的“桑基鱼塘”。作为一种有着数百年以上历史的人工生态系统,作为一种水体资源和陆地资源交互作用的成功典型,塘泥肥桑、桑茂蚕壮、蚕壮丝多肥多、肥多塘泥养分多从而塘鱼肥且多……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的互动,总给广东人以某种进取上的启示。
“一方水土一方人”,那“人”那“水”,又细分主要饮用西江、北江水的广府人,与主要饮用东江水的客家人,还有主要饮用韩江水的潮汕人。“水”之差异化使“一方人”亦产生了差异化,其中,语言和饮食上的差异是最大的了,这是外省人一直搞不懂同为“广东人”何以会有那么大差异的大问题。其实,问“乜水”就好办多了。
广府人爱在水上比赛划龙船,于是就孕育了赛龙夺锦的敢为人先精神。客家人爱在围屋里围一井水劳作,内秀的品质亦造就其吃苦耐劳精神。潮汕人爱拿水炮制“功夫茶”,由此历练出的团结互助精神,是其生存与发展能力的具体体现。
有趣的是,差异化的“水”,也滋润出了差异化的广东靓女:饮西江、北江水的女子有灵气,与夫拍档创业征战商场是其拿手好戏。饮东江水的女子有才气,学问文章上易有成就也总能助夫成才。饮韩江水的女子有秀气,是历年来空姐招聘或是一些较看重“菲士”(参见“菲士”条)的职业所首先考虑的人选,怪不得凤毛麟角般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亦对之情有独钟。
认识广东人,且从“乜水”始。
[ 本帖最后由 水晶狐狸 于 2009-3-7 00:15 编辑 ]
水晶狐狸
发表于 2009-3-7 00:16:53
(二十八)街坊
读佳(gai,阴平声)芳(fong,阴平声)。狭义为邻居,广义为同城之人。用于与陌生人打招呼,例:“呢位街坊,你嘛系电视‘活在广州’嗰度出过镜嘅?”(这位街坊,你在电视节目《活在广州》里亮过相吧?)
人与人之间,怎么打招呼?前面提到,广东人根据对方性别的不同,爱说“靓女”和“老闆”。只是,人家在相貌上
确实是差强人意,或是个目前没有工作的特困户,这样叫是不是含有一点点羞辱的成分?
说“街坊”,又如何?感谢广州电视台《新闻日日睇》节目,感谢“陈Sir”和他的“G4”拍档,因为他们在讲述“广州人自己的新闻”的时候,无论男女老少,无论贫富尊卑,皆一律称之为“街坊”。
“街坊”,狭义上的理解就是邻居。“远亲不如近邻”一说,验证了邻里和睦、邻里相帮的重要性。而在老广州人的旧时记忆中,街坊关系最是一道体验温馨人情的风景线:谁家煲了靓汤、煮了靓■,总爱端送左邻右里分尝,是谓“同煲同捞”、“分甘同味”。
现代城市生活中的街坊关系,总体来说已乏善可陈。有人对比城里人与乡下人之异同编段子,其中一句说的是,“手机存了二三百个电话号码,没有一个是邻居的”(换言之,就是“街坊”的)。有感于此,“陈Sir”和他的“G4”们才为久违了的“街坊”一呼再呼,愿这一口头禅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力所能及的作用。
难道不是这样吗?同住一座城,同走几条街,你我之间不是“街坊”又是什么?是“街坊”,就相帮,即使做不到“同煲同捞”,公共汽车上向老人家、残疾人以及孕妇让个座,也是符合邻里准则的。
不知道人们现在还用不用“先生”“女士”“小姐”这些在改革开放后一度全国通用的说法?叫着叫着,总觉得像是在背台词,无法融进实际生活中。更何况凡事都有可能产生蜕变,就像“小姐”,不知怎么就沦为从事不正当职业的某一类人专用称谓了。
“街坊”则是不必担心辞义蜕变的,既源于其出处的“根正苗红”,亦因新闻工作者为此而匠心独运的情义推广。
水晶狐狸
发表于 2009-3-7 00:17:52
(二十九)点 睇
读店(dim,阴上声)体(tei,阴上声),意为感受如何。例:“一日一禅,点睇?”(一天参一段禅,感受如何?)
随便说到某人某事,对方也许会反弹过来一句话——
“点睇?”
这便是一句口头禅。
口头禅不等于禅。禅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
而口头禅以语言交流中的使用频率高为其标志。改革开放以来,“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各地的人更多更快地涌到广东来,无时无刻不与广东人打起各种交道,以至于一不小心就成了广东人(或曰“新广东人”),人们大多有意学几句粤语,据说这有利于商品经济中的交往云云。遇到口头禅就不好办了,用普通话照直译过去未必说得清道得明。
譬如“点睇”,对方问你看法如何,你只管会心一笑,不必回答什么。是旗动是风动还是心动,一动之间尚且奥妙无穷,“点睇”又怎么可以靠言语说得清?口头禅的奥妙之处,常常在于心照不宣,这又与禅意中的“直指人心”是相通的,所以才叫“口头——禅”。
什么都不回答,不等于什么都不去想。就说你正在讲述的粤语,“点睇”?何以会有阴平、阴入、阴上、阴去、中入、阳平、阳上、阳去、阳入等九个声调?何以诵读唐诗宋词尤为琅琅上口?何以古汉语、百越土话与现代英语居然能够兼容一体?何以外省人听起来却要给个“鸟语”评价?何以特指广府民系用语(广东省境内主要有广府、福佬、客家三大民系)?诸如此类,为什么之后也许还有为什么,而正是这样一些特殊的语言符号,承载了广东人在精神风貌、道德品行、生存方式、行为准则、方法态度、文化传承、民俗习惯等方面的“广东特色”,表述了从改革开放先行一步到全面奔小康中当好排头兵的“广东人骄傲”。
时时能享受口头禅的禅意哲思,这就是做广东人的乐趣。借助这一语言载体,我们可以进行一番身为广东人或新广东人的文化解码。读者诸君大可不必太拘泥于字义词义,读罢拙文,只要你肯赏脸说一声“点睇”,那就属于同道中人了。
是为开场白。
TAELS
发表于 2009-3-12 03:58:23
“广东人(马坝人)”,现今廣东境内,“马坝人”数量所剩无几啦.
广西中南部,广信,梧州一带,就重有D